腋撑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理论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现状,在梁式转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介于斜柱转换和梁式转换之间的、腋撑式新型转换结构。该结构是在梁柱交接处增设斜撑,从而改变结构的传力模式,减少了转换梁的端部剪力、弯矩和梁跨,进而大大减少转换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能较好地满足了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日益提高的需求。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对腋撑转换这种结构形式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腋撑式转换这种复杂的建筑结构形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腋撑转换结构的特点,选取八型和V型腋撑转换结构进行了静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以简单的平面转换框架结构为例,剖析了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转换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了腋撑倾角、腋撑转换构件刚度对转换结构内力的影响;基于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V型直接转换和八型直接转换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状态、混凝土应力分布、钢筋应力分布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其受力特点和规律。
(2)由于腋撑式转换结构抗侧刚度沿竖向变化不均匀,导致结构构件会产生一定程度内力突变,为避免结构构件形成薄弱环节,对该转换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腋撑式转换结构的特点,通过结构算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以求揭示腋撑式转换结构构件的塑性铰形成特点,讨论该结构塑性变形的发展特点及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反应,对腋撑转换框架结构的出铰次序、破坏机理及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反应进行了研究,基于变形破坏准则,采用能力谱法对腋撑转换框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提出可靠的抗震措施。
(3)运用非线性结构分析的方法,根据弹塑性位移角对腋撑转换结构进行震害预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以结构的弹塑性位移角作为腋撑转换结构的整体性能指标,通过结构的抗震分析,探讨了一种通过震害预测分析寻找钢筋混凝土腋撑转换结构构件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构延性及抗震能力的方法。结构算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数量较少或者单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结构的震害预测,以Push-over分析方法为基础,根据结构薄弱楼层的变形指标来判断结构的破坏状态,是一种可行的腋撑转换结构震害预测的方法。
(4)基于采用纤维截面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采用增量动力分析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腋撑的抗震控制效果进行分析,以转换结构为微观承灾体,采用易损性的分析方法,通过概率能力分析和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确定转换结构抗震极限状态和概率地震需求,建立转换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地震需求超越极限状态的条件概率,给出了普通转换结构与带钢筋混凝土腋撑转换结构的易损性曲线。
(5)钢筋混凝土斜柱式或斜撑式转换结构中,斜柱或斜撑与框支柱之间的转换梁中将产生较大的轴向拉力,如何保证该部位转换梁在偏心受拉状态下的“强剪弱弯”设计,成为该结构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实现该项概念设计目标,以转换梁的设计参数为随机变量,采用可靠度的Monte Carlo分析方法,把转换梁看作由偏心受拉破坏与受剪破坏组成的串联体系,对按现行建筑结构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在偏心受拉状态下的“强剪弱弯”抗震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荷载比值(地震作用与自重荷载比值)、不同截面、材料强度等级和不同配筋率对偏心受拉梁“强剪弱弯”可靠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偏心受拉转换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对目标可靠指标的剪切增强系数进行了校核,为合理地确定该转换结构中转换梁的剪切增强系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