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腋撑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理论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

梁伟盛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现状,在梁式转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介于斜柱转换和梁式转换之间的、腋撑式新型转换结构。该结构是在梁柱交接处增设斜撑,从而改变结构的传力模式,减少了转换梁的端部剪力、弯矩和梁跨,进而大大减少转换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能较好地满足了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日益提高的需求。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对腋撑转换这种结构形式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腋撑式转换这种复杂的建筑结构形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腋撑转换结构的特点,选取八型和V型腋撑转换结构进行了静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以简单的平面转换框架结构为例,剖析了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转换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了腋撑倾角、腋撑转换构件刚度对转换结构内力的影响;基于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V型直接转换和八型直接转换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状态、混凝土应力分布、钢筋应力分布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其受力特点和规律。 (2)由于腋撑式转换结构抗侧刚度沿竖向变化不均匀,导致结构构件会产生一定程度内力突变,为避免结构构件形成薄弱环节,对该转换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腋撑式转换结构的特点,通过结构算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以求揭示腋撑式转换结构构件的塑性铰形成特点,讨论该结构塑性变形的发展特点及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反应,对腋撑转换框架结构的出铰次序、破坏机理及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反应进行了研究,基于变形破坏准则,采用能力谱法对腋撑转换框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提出可靠的抗震措施。 (3)运用非线性结构分析的方法,根据弹塑性位移角对腋撑转换结构进行震害预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以结构的弹塑性位移角作为腋撑转换结构的整体性能指标,通过结构的抗震分析,探讨了一种通过震害预测分析寻找钢筋混凝土腋撑转换结构构件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构延性及抗震能力的方法。结构算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数量较少或者单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结构的震害预测,以Push-over分析方法为基础,根据结构薄弱楼层的变形指标来判断结构的破坏状态,是一种可行的腋撑转换结构震害预测的方法。 (4)基于采用纤维截面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采用增量动力分析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腋撑的抗震控制效果进行分析,以转换结构为微观承灾体,采用易损性的分析方法,通过概率能力分析和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确定转换结构抗震极限状态和概率地震需求,建立转换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地震需求超越极限状态的条件概率,给出了普通转换结构与带钢筋混凝土腋撑转换结构的易损性曲线。 (5)钢筋混凝土斜柱式或斜撑式转换结构中,斜柱或斜撑与框支柱之间的转换梁中将产生较大的轴向拉力,如何保证该部位转换梁在偏心受拉状态下的“强剪弱弯”设计,成为该结构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实现该项概念设计目标,以转换梁的设计参数为随机变量,采用可靠度的Monte Carlo分析方法,把转换梁看作由偏心受拉破坏与受剪破坏组成的串联体系,对按现行建筑结构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在偏心受拉状态下的“强剪弱弯”抗震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荷载比值(地震作用与自重荷载比值)、不同截面、材料强度等级和不同配筋率对偏心受拉梁“强剪弱弯”可靠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偏心受拉转换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对目标可靠指标的剪切增强系数进行了校核,为合理地确定该转换结构中转换梁的剪切增强系数提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靳长青;王燕红;;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J];才智;2009年22期
2 李建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丁晓玲;祝英杰;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的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张雪松;李海涛;张铁蓉;;型钢翼缘狗骨式削弱在型钢混凝土节点的作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5 许珍珍;谢增波;何勇;;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过渡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展望[J];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22期
6 尹晓华;刘建海;孙树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及其分析[J];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7 夏修身;陈兴冲;王常峰;张永亮;;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1期
8 朱政奎;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墙的抗震性能[J];工业建筑;1986年05期
9 王昌贵;;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简介[J];工程建设与设计;1992年01期
10 王蓉;;基于结构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方法[J];河南建材;2009年03期
11 ;什么样的房子更安全?[J];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2011年05期
12 侯爽;欧进萍;;基于抗震承载力和改进能力谱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2期
13 阮世盛;;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13期
14 何善民;;试析钢筋砼结构的抗震设计[J];科技资讯;2007年23期
15 燕太祥,高伯扬;螺旋配箍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16 刘菊;吴向炜;石林;陈武;;火力发电厂主厂房钢筋混凝土纵向框架抗震支撑设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17 李兵;李宏男;;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及滞回模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8 ;全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节点及联结学组第一次会议记要[J];建筑结构学报;1990年04期
19 伍坚,刘少宏;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新探讨[J];重庆建筑;2005年09期
20 潘东辉;蔡健;林凡;;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反应调整系数的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春霞;;百万机组主厂房结构选型研究[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一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2 杨建兴;查晓雄;朱宏平;;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非线性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熊耀清;姚谦峰;;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桥墩柱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慕光波;王连广;朱淼岩;;钢骨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5 李兵;王强;陈鑫;;钢筋混凝土高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及滞回模型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6 陈云波;陈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与应用的探索[A];200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泽平;张建军;冯淑芳;王明洋;;低速冲击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问题[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廖慧农;;珠海圆明新园传统式建筑技术措施设计述要[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9 刘新宇;张尚根;郭志昆;;后浇式牛腿承载能力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10 汤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酸性环境下耐久性破坏的原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盛;腋撑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理论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蔡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樊长林;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选明;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朱大雷;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热弹塑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高慧婷;Fe/Zn复合材料及液压阻尼器抗震性能数值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施刚;钢框架半刚性端板连接的静力和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刘肖凡;箱形转换层上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夏训成;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苏娟;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高强钢筋混凝土墩柱抗震性能计算机仿真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明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飞娅;塑性铰滞回模型衰变特性对RC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有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理与延性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沈林;T型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6 潘红美;框架—混合简体结构抗震性能静力弹塑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张平磊;光纤白光应变传感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监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易汉斌;桥梁抗震塑性化开展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
9 舒平;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丹丹;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评估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守勇;新农村规划建设需注意房屋抗震性能[N];东方城乡报;2008年
2 钱铮;日本 建筑定期做“体检”[N];人民日报;2008年
3 陈进周;抗震型管材渐受业内关注[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扬帆;震灾悄悄影响市民生活[N];无锡日报;2008年
5 甄书秀;房子如何防震备受关注[N];中国质量报;2008年
6 陈熹熹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7 林佳;我省全面筛查建筑抗震性能[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8 瞿学江;抗震系数考验震荡楼市[N];宁夏日报;2008年
9 五合国际(5+1 Werkhart)结构工程师 刘平;从震害谈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下)[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记者 杨振军;科学规划 提高新建房屋抗震性能 优化空间结构[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