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造纸废水中2,4,6-三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影响及其还原脱氯机理研究

胡梦蝶  
【摘要】:制浆造纸行业的漂白废水中常含有大量含氯酚类难降解有机物,该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因此对氯酚降解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现有的含氯酚废水的物化方法,处理成本偏高且不容易实现工程应用,而生物处理技术较为经济且易管理。在厌氧条件下,氯酚可作为电子受体还原脱氯,但由于氯酚本身的芳环结构和氯代原子存在而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抗降解能力。因此,本文以造纸废水中相对含量较高的2,4,6-三氯苯酚(2,4,6-trichlorophenol,2,4,6-TCP)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索2,4,6-TCP对未驯化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考察2,4,6-TCP对厌氧颗粒污泥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基质作为电子供体时2,4,6-TCP的降解机理,探讨微生物作用机制与电子供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造纸厂采用厌氧技术高效降解氯酚类物质。研究发现: 2,4,6-TCP是一种生物杀菌剂,其对产甲烷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对产甲烷菌的抑制程度与其浓度正相关,其相对活性恢复程度与其投加量负相关。 取自造纸厂的厌氧颗粒污泥本身具有降解2,4,6-TCP的潜力,经过驯化后其潜力可被诱导出来。并且多种基质驯化更有利于诱导产生2,4,6-TCP降解酶。 高浓度2,4,6-TCP对经驯化后的厌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有促进作用,可提高颗粒污泥的活性,但易产生空腔。体系以还原脱氯代谢为主,使得生物质的量增加,并且脱氯产物为可作为新的碳源,使微生物活性增强,辅酶浓度升高。但高浓度的2,4,6-TCP使得菌体分解,胞外聚合物总量增加,使得菌体表面紧实平滑,孔隙较少。当2,4,6-TCP浓度小于10mg/L时,其浓度的降低以吸附作用为主,而高浓度2,4,6-TCP以生物降解为主,2,4,6-TCP浓度越高,其降解速率越快。 与葡萄糖的作用相比,乳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均可有效提高2,4,6-TCP的脱氯效果,其中乳酸钠能作为一类缓释氢物质持续供给2,4,6-TCP还原脱氯所需电子。外加电子供体可提高微生物体内基质代谢脱氢酶活性,反应240h后,四种电子供体体系中脱氢酶活性增长依次为21.49%、25.78%、136.85%和139.3%。2,4,6-TCP还原脱氯的主要产物包括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2,4-DCP)、4-氯苯酚(4-chlorophenol,4-CP)和苯酚,其中乙酸钠作为电子供体时,4-CP为其主要降解产物,转化率达到22%以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志宏;李小明;廖德祥;曾光明;杨麒;;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净水技术;2006年05期
2 刘双江;胡纪萃;顾夏声;周孟津;;啤酒废水厌氧颗粒污泥代谢有机酸产甲烷特征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0年04期
3 刘荣荣;杨波;周建冬;陈季华;;厌氧颗粒污泥启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4 熊小京;叶均磊;;牡蛎壳粉末投加UASB反应器的启动特性[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5期
5 叶芃铖;;UA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蛋白质废水启动特性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1年02期
6 杨秀山,周孟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豆制品废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7 陈忠余;李毅军;刘东渝;王慧钦;;一种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与化学组成研究初探[J];四川环境;1991年04期
8 刘效梅,辛宝平,徐文国;微生物颗粒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5年08期
9 陈志强;;厌氧颗粒污泥中毒的判断及处理方法[J];中国造纸;2006年05期
10 向敏;杨冠;;厌氧颗粒污泥技术[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11 徐宏英;李亚新;苏槟楠;王慕华;;厌氧颗粒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机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12 朱学庆;吴唯民;胡纪萃;徐元生;张辉;;pH对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沼气;1988年01期
13 何仕均,王建龙,赵璇;氨氮对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4 朱静平;胡勇有;;不同污泥源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比较[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5 徐宏英;李亚新;岳秀萍;刘美霞;王慕华;苏槟楠;;厌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初期吸附[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9期
16 龚安军;;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生物相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4期
17 李建金;黄勇;李大鹏;;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1年03期
18 赵旭东;贺延龄;梁继东;张鹏翔;;废纸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可处理性研究[J];中国沼气;2007年01期
19 夏青;洪宇宁;梁睿;任洪强;丁丽丽;吴吉春;;La~(3+),Ce~(3+)对厌氧颗粒污泥在不同VFA底物中的产甲烷促进效应[J];中国沼气;2007年03期
20 郜瑞莹;王建龙;;温度对4-氯酚在厌氧颗粒污泥上吸附性能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洪强;除坚;伦世仪;;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工作特性[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方骁;张选军;蒋柱武;张亚雷;杨海真;;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用于低温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的中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左剑恶;邢薇;孙寓姣;;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进;张振家;;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5 李晓敏;周顺桂;李芳柏;;一株具有铁还原与脱氯活性的产气肠杆菌[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芳柏;;界面有机氯还原脱氯与铁物种循环转化的交互反应机理[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段冬;吴德礼;段志婕;马鲁铭;;2,4-二氯苯氧乙酸的Pd/Fe催化还原脱氯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冯勇;吴德礼;段志婕;马鲁铭;;Pd/Fe催化还原脱氯处理水体中六六六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徐夫元;邓述波;徐杰;张望;朱剑锋;黄俊;余刚;;Fe-Ni合金的机械球磨制备及其对4-氯酚的还原脱氯[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谭敬;李新勇;陈国华;;Ru-Pd/TiO_2纳米管电极对五氯酚还原脱氯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海转;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强化含氯含硝基芳烃类污染物转化和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荣荣;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退浆废水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黄爱群;氯酚/硝基苯厌氧降解体系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王进;高效厌氧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琚雄飞;还原脱氯微生物的生物固氮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史敬华;不同基质共代谢降解地下水中四氯乙烯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任明忠;硫化亚铁—水体系下六六六的非生物转化及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李烨;不同厌氧环境中四氯乙烯生物降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何承涛;粒状铁系统处理氯代烃—苯系物混合污染物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丛燕青;氯酚的电化学降解行为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梦蝶;造纸废水中2,4,6-三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影响及其还原脱氯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朱邦辉;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和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亮;工业化厌氧颗粒污泥重要菌群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永超;厌氧颗粒污泥法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的研究及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曾国敏;常温下IC厌氧反应器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俊科;工业化UASB处理阿维菌素废水厌氧颗粒污泥功能菌群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7 唐红玲;微生物烟气脱硫系统中硫酸盐生物还原过程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8 刘丽;厌氧颗粒污泥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9 曾金樱;麸皮纤维作载体对IC反应器启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成雯;厌氧颗粒污泥对水中染料的吸附去除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胜康;妙用Vc治感冒[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记者 董映璧;德科学家发现无氧光合作用新方式[N];科技日报;2007年
3 郑新水 余以平;人体三阴三阳开合枢探微[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塘沽一中 刘学梅;一堂好课没有复制版[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张亮;科学家找到固氮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5年
6 翁国娟;脱氮新技术助含氨废水处理[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自贡蜀光中学生物教研组 李小梅;高中生物教学中几种“菌”代谢类型的区别[N];学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