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可溶的双极性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刘艳  
【摘要】: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可溶液加工的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小分子材料具有比较明确的化学结构,重复性能好,易于纯化,而采用溶液加工的方法可以制备低成本、大面积器件。 双极性发光材料具有比较多的优点,一方面可以较好地促进发光器件中发光层中的电子空穴注入平衡,提高发光效率,减小器件效率的滚降;另一方面,由于发光材料兼具电子/空穴传输和发光的作用,可以简化器件结构。 本论文将可溶液加工的小分子设计策略与双极性的优异性能结合起来展开研究,分别在小分子材料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电荷传输性能以及电致发光效率等方面做了考虑而设计了四个小分子材料。 第二章中,在提高材料的电子注入能力的前提下,我们用Suzuki偶联的方法合成了两个含有苯并噻二唑缺电子基团的可溶双极性小分子M1和M2,并通过引入氧杂螺芴来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成膜稳定性。同时,在M1和M2两端接上烷氧苯取代的树枝,来提高材料的溶解性能。TGA测试表明M1和M2的热分解温度均在400°C以上,DSC测得两个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211°C和178°C。在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40nm)/M1(45nm)/TPBI(30nm)/CsF(1.5nm)/Al(90nm)时,最大发光效率为11.04cd/A。 第三章中,小分子C1和C2均是以S,S-二氧-二苯并噻吩为吸电子基团来提高材料的电子注入以及传输性能,以三苯胺为供电子基团来提高材料的空穴传输性能。同时,在分子一端引入具有增溶效果的烷氧苯取代的苯基树枝。C1和C2的区别在于S,S-二氧-二苯并噻吩的链接方式不同。C1在S,S-二氧-二苯并噻吩的2,7-位链接其他单元,C2则在3,6-位接上其他单元。同时,我们对C1和C2的热稳定性、紫外-可见吸收、电化学以及电致发光等性能分别做了研究。其中,小分子C1制备的单层器件效率为2.92cd/A。小分子C2的双层器件(ITO/PEDOT:PSS/C2/TPBI/CsF/Al)的最大发光效率为3.3cd/A。材料结构的优化正在进一步探索当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开其,吴英,李艳芹,刘宇,郭建华,王悦;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硼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2期
2 王昊;郭金宝;魏杰;;倍半硅氧烷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信息记录材料;2010年05期
3 陈兆斌,刘宇芳;含1,3,4-噁二唑环系的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1年06期
4 郑新友,朱文清,吴有智,张步新,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新型蓝色电致发光材料——联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J];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5 朱瑞,冯嘉春,黄维;螺双芴在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5年04期
6 朱小平;于长凤;张脉官;凌青;戴静;;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研究现状[J];中国陶瓷;2006年10期
7 薛震;高昌轩;卢明宝;张玉祥;;含有芘基团的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02期
8 程晓红,傅长金,鞠秀萍,古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新进展[J];云南化工;2005年04期
9 刘莹;陈彧;白金瑞;;蓝光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3期
10 朱小雪;张青;薛敏钊;盛巧蓉;刘燕刚;;聚亚苯基乙烯衍生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8期
11 姜修成;张丹耘;焦璐;马晓东;肖海波;;一种螺旋二芴类蓝色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学试剂;2013年10期
12 胡成,朱为宏,田禾;新型可聚合双发色团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J];高分子学报;1999年02期
13 封伟,易文辉,朱长纯;高分子电致变色和电致发光材料应用技术的进展[J];液晶与显示;1997年03期
14 林童,贺庆国,白凤莲;分子模拟在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设计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0年03期
15 张立杰,周雪琴,李巍,刘东志;功能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年06期
16 肖英勃;祁争健;孙岳明;虞婧;何艳芳;;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及光电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06期
17 刘宇芳,陈兆斌,白凤莲;侧链含1,3,4-噁二唑单元和咔唑单元的共聚体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8 黄宗浩;谢德民;王荣顺;郎远涛;;新型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J];功能材料;1993年02期
19 施晓晖,陈靖民,杨玉良;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J];物理;1995年05期
20 朱卫国,苑同锁,卢志云,谢明贵;有机金属螯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禾丰;余愿;宁金威;许并社;;交流电致发光材料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2 卞祖强;关敏;龚泽亮;黄春辉;;高真空下稀土电致发光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侯军;吴学;;具有A-π-D-π-A结构红色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固体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杜乃婴;梅群波;吕满庚;;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5 郑岩;常微;汪洋;;高亮度、长寿命彩色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王宝珊;范薇;陈辉;邹翔宇;程明明;;一种铕红色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徐兵;房强;王万军;姜标;张志林;蒋雪茵;卜东生;金松;余峰;;双吲哚类新型非掺杂红色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上海市真空学会成立20周年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姜鸿基;黄维;;基于吡啶跟芴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能级的精细调节[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9 岳淑美;苏忠民;马建方;张恒君;黄宗浩;王荣顺;;蓝色的电致发光材料咪唑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10 赵云峰;王嘉;叶开其;王悦;;电致发光材料喹吖啶酮衍生物荧光颜色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孝强;杯芳烃类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郝玉英;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华西;新型烷基芴类共聚物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艳玲;有机低聚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宇;酚基吡啶铍、铝和硼配合物高效蓝光及白光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解令海;高度形态稳定和环境稳定的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D];复旦大学;2006年
7 段效邦;含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含芴基团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余一萍;缺电子芴类的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侯丽新;希夫碱锌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物理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爱云;新型8-羟基喹啉铝类化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艳;可溶的双极性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宁;含蒽有机共轭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7 侯军;基于OPV单元的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王晓峰;几种基于芘的蓝色电致发光材料光电性质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冯福玲;苝酰亚胺类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玺;POSS改性聚咔唑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