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型晶体管的电离辐射效应及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电子器件受空间环境影响不断突显。目前针对低剂量率电离辐照对双极型器件的增强退化作用(Enhanced Low Dose Rate Sensitivity)以及加速试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从总剂量效应、ELDRS效应两方面系统的研究电离辐照效应对双极型晶体管参数的影响,并验证了一种基于掺氢预处理的加速试验方法。研究工作如下:
(1)双极型器件总剂量效应研究。运用Co60γ辐射源对衬底型双极管进行辐照,测定不同累积剂量时的基极电流、直流增益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NPN管在50rad/s,300Krad下直流增益下降了1.82倍;10rad/s,51Krad下直流增益下降了26%。PNP管在50rad/s,300Krad下直流增益下降了0.35倍;10rad/s,51Krad下直流增益下降了15%。基于Silvaco软件建立的Gummel Poon模型分析失效机理,随着累积总剂量不断增长,导致辐射感生氧化层陷阱电荷不断增大,进而使发射结耗尽区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器件基极电流增加,直流增益减小。
(2)双极型器件ELDRS效应研究。运用Co60γ辐射源开展低剂量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NPN管和PNP管在1rad/s下的平均退化量比高剂量率下(10rad/s,50rad/s)高40%左右,显示出明显的ELDRS效应。从两级氢模型角度分析,辐射在低剂量率下不断促进原始缺陷的生成,形成更多的界面陷阱,导致表面复合速率的增大,最终使低剂量率下直流增益的退化量高于高剂量率下的退化量。对双极型器件ELDRS效应的研究为加速试验方法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进一步,基于两级氢模型理论,探索了基于掺氢预处理的加速试验方案。通过100%氢浓度渗透48小时的器件所含H+增长了一倍,SiHO+增多了1.5倍,高剂量率10rad/s辐照后得到的退化量相当于未经过氢处理器件在1rad/s下的退化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掺氢预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
|
|
|
1 |
王友彬;汪辉;;氧化硅在改善双极型晶体管特性上的作用[J];半导体技术;2008年02期 |
2 |
;高性能双极型晶体管器件研制成功[J];广西科学;2009年04期 |
3 |
邓君龙;;一种新的互补双极型晶体管结构[J];微电子学;1973年Z1期 |
4 |
何思安;双极型晶体管的抗中子加固分析[J];微电子学;1980年03期 |
5 |
潘骏业;;双极型晶体管穿通电压的一般表示式[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6 |
陶敦仁;双极型晶体管低能电子辐照的研究——第二部分:分析与探讨[J];微细加工技术;1985年04期 |
7 |
王长河;黄忠升;赵丽华;周荷秀;李继国;;双极型晶体管中子辐照研究[J];半导体情报;1986年04期 |
8 |
孟庆春;关于Early电压及其对某些参数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88年00期 |
9 |
郝跃,孙青,贾新章;集成双极型晶体管模型参数的总体优化提取[J];电子学报;1988年01期 |
10 |
陈卫东,郑茳,孟江生,魏同立;一种能在77K下工作的双极型晶体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0年01期 |
11 |
郑茳,冯耀兰,魏同立;双极型晶体管发射区物理参量的测定[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0年03期 |
12 |
;用离子轰击制造双极型晶体管的方法[J];仪器仪表通讯;1971年06期 |
13 |
陈善海;;低噪声双极型晶体管[J];电子技术;1984年06期 |
14 |
钱博森;负阻范围可调的λ双极型晶体管[J];电子技术应用;1987年01期 |
15 |
苏里曼;平面型磷化铟双极型晶体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0年01期 |
16 |
杨莲红,周维;双极型晶体管输入特性测试电路的改进[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7 |
郑茳,王曙,王燕,吴金,魏同立,童勤义;77K多晶硅发射区双极型晶体管[J];电子学报;1992年08期 |
18 |
张治国;双极型晶体管输入特性曲线解释补略[J];大学物理;1996年09期 |
19 |
周怀安;杜正伟;龚克;;双极型晶体管在强电磁脉冲作用下的瞬态响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12期 |
20 |
陈曦;杜正伟;龚克;;外电路在电磁脉冲对双极型晶体管作用过程中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