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型氟硼二吡咯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李兰清  
【摘要】:荧光化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同时基于不同荧光团的荧光探针已被开发出来,其中氟硼二吡咯类(BODIPY)化合物由于其较高的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荧光发射以及易于修饰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离子、中性分析物以及生命体中的生物分子的检测。与BODIPY相比,吡咯并吡咯氮杂-BODIPY化合物由于其大的平面共轭结构,发射波长能达到近红外区域,在生物成像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BODIPY类反应型荧光探针,并将它们应用于F~-、CN~-和胺的检测中。本论文主要侧重于新型氟硼二吡咯类反应型探针的设计策略、合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通过简单巧妙的设计,合成了一种固态发红光的BODIPY化合物BODIPY-CN,并作为反应型荧光探针,将其应用于CN~-的检测。探针BODIPY-CN能够在60 s内实现对CN~-的快速响应,CN~-的加入使BODIPY-CN溶液颜色由黄绿色变为紫粉色,同时发生96%的荧光淬灭。故探针可通过比色和荧光手段实现对CN~-的检测,同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分子中引入单双氰基乙烯基团能够有效降低分子的平面性,同时在BODIPY的meso位苯环上引入额外的大体积溴原子,两者都能够抑制紧密π-π堆积,阻碍由于分子间堆积引起的荧光淬灭,从而实现了BODIPY-CN的固态发光。(2)通过Suzuki反应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型荧光探针(TPA-BODIPY),F~-和CN~-的加入使探针TPA-BODIPY溶液颜色由黄绿色分别变为黄色和肉色,荧光分别淬灭了89%和94%。克服了以往传统探针只能特异性识别单一物种的缺点,TPA-BODIPY能通过比色和荧光的改变来同时区分检测F~-和CN~-,其他阴离子没有产生干扰。在区分检测过程中,F~-和CN~-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使BODIPY基团分解。(3)通过在探针分子中引入两个不同的路易斯酸中心(BODIPY核和硼酸酯基团),合成出另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型荧光探针Boryl-BODIPY。应用于F~-和CN~-的高区分度的区分检测。其中F~-和CN~-的加入使探针溶液颜色由玫红色分别变为靛青色和淡粉红色,荧光颜色从橙黄色分别变为靛青色和绿色。由于F~-和CN~-不同的极化能力及配位能力,F~-既能与Boryl-BODIPY中的硼酸酯基团结合,同时又能进攻BODIPY核的B-N键,而CN~-只能亲核进攻BODIPY核的B-N键,两种阴离子与探针不同的作用方式产生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变化,根据溶液颜色和荧光的不同变化来区分检测F~-和CN~-。(4)通过简单的合成步骤首次合成出两个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近红外发射的吡咯并吡咯氮杂-BODIPY化合物(PPAB-2和PPAB-3),分子设计中,引入一个或者两个三苯乙烯基团,能够实现分子从聚集荧光淬灭向聚集诱导发光的转变。PPAB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通过Pluronics F127包裹制备出水溶性纳米粒子,并将其应用于近红外细胞成像中。(5)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吡咯并吡咯氮杂-BODIPY化合物(PPAB-Py),其可作为反应型荧光探针,应用于腐胺、尸胺这类生物二胺的高选择性检测,而其他的一级伯胺、仲胺、叔胺、芳香胺、醇、酯及酰胺类对生物胺的检测并不会产生干扰。在生物胺检测过程中产生了225 n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蓝移,以及12倍的荧光增强现象,检测限低至ppb级。故PPAB-Py可实现对生物胺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以及比色和荧光双模式的检测。在探针与生物胺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逐步的发色团分解反应,首先发生动力学控制B-N键的断裂步骤,随后发生两个快速的氨基置换和水解步骤反应,这样连续的反应使得探针的共轭结构逐步分解,得到更小结构的共轭分子,同时产生明显的紫外及荧光信号响应。我们首次提出利用这种独特的逐步的发色团分解反应应用于生物胺检测,为新型PPAB类荧光探针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6)研究了PPAB-Py纳米聚集体在胺检测中的应用,纳米聚集体对正己胺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在检测过程中,纳米聚集体颜色快速地由绿色变为黄色,同时荧光由无变为黄色荧光,检测限低至2.53 nM。生物胺以及其他的一级伯胺、仲胺、叔胺、芳香胺、醇、酯及酰胺类对正己胺的检测并不会产生干扰,故PPAB-Py纳米聚集体能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识别正己胺。PPAB-Py纳米聚集体与正己胺反应过程中,先后经历PPAB-Py的分解和水解过程,产生比色和荧光信号的改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习龙;刘丽霞;郑淳一;屈梦娇;袁建梅;尚学芳;;苯肼类硫化氢荧光探针的构建及性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01期
2 杨洪高;马杰;谭绍英;黄军海;;含磷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22年01期
3 张曼;赵敏;;F~-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溶液中识别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21年03期
4 陆正胜;黄德波;章莉;武文琦;陈伟康;王志诚;王聪;;基于碳点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对食用色素苋菜红的检测[J];广东化工;2021年09期
5 颜爽;刘丹;唐瑞韩;;木香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对苦味酸的检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年05期
6 张天磊;周奕华;曹晟;;碳点荧光探针在农产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包装工程;2020年03期
7 王艳妮;;量子点“开-关-开”型荧光探针的应用进展[J];广东化工;2020年10期
8 王晨阳;李福胜;管艳华;梁法库;;荧光探针分子探测硫化氢机理的理论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02期
9 蒋道法;杨希楠;金艳梅;高洁;赵威威;马培华;;一种新型主客体荧光探针对人体氨基酸的识别研究[J];化学通报;2020年09期
10 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多枝状荧光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1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涛;阴彩霞;霍方俊;;一种可以线粒体靶向与比率型监测在活细胞中二氧化硫的可逆型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2 王艳;赵琳璐;于法标;;用于细胞和小鼠模型中线粒体肼成像的高灵敏度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3 何晓俊;沈建良;;金属镓/铬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成像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4 何晓俊;沈建良;;金属镓/铬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成像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NCBPC-6)摘要集[C];2019年
5 徐振彩;刘恒;于法标;;用于活细胞中次溴酸成像的高选择性溶酶体靶向比率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6 万旺;白玉龙;金文翰;黄亚男;夏秋璇;刘宇;;荧光探针解析致病蛋白质的折叠状态[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一卷)[C];2019年
7 袁茂森;管建平;王进义;;基于罗丹明结构的荧光探针对农药草甘膦的灵敏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农业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9年
8 孙雪;陈立钢;;比例荧光探针的制备以及对四环素的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9 卜应翠;朱小姣;张杰;周虹屏;;小分子荧光探针:点亮外源型蛋白实现其在活细胞中的可视化及高保真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卷)[C];2019年
10 熊浩;杨文超;杨光富;;靶向丝氨酸水解酶的小分子底物型荧光探针[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1 王文新;赵仪婷;李春艳;;基于从头合成的比率型过氧亚硝基荧光探针构建[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2 杨索;乔怡木;陈秋玲;赵玉强;刘常小溪;周莹;;用于检测H_2O_2的绿色荧光探针分子的制备及成像[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3 陈叶锋;许敏秋;谢贺新;;共价键标记耐药病菌荧光探针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4 张美琪;张嘉远;宋雨欣;王晶;;遗传编码的检测细胞内GTP:GDP比值的荧光探针[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5 高京硕;赵自强;仵锁娟;白国义;陈国锋;;一种新型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合成及其对Hg~(2+)的选择性识别[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6 王悦;张良伟;陈令新;;双光子比率荧光探针高时空观测活细胞和组织中的多硫化谷胱甘肽[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7 汤虹;黄小欢;;大环多胺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对生物磷酸盐的识别[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8 谢贺新;江嘉玲;谭庆伟;;共价键标记型酶活性检测荧光探针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一卷)[C];2019年
19 田明刚;张若瑶;牛广乐;李学晨;郭丽方;于晓强;;化学荧光探针和生物荧光成像[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一卷)[C];2019年
20 任春平;刘振波;楚振普;梁仕美;齐昶霖;;基于FRET机理的检测次氯酸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熊康明;基于吲哚半菁骨架荧光探针的设计及生物成像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2 谷标;几种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唐云强;多反应位点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对生物硫醇和H_2S的多重传感性质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4 李兰清;新型氟硼二吡咯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刘永丽;基于碳点的荧光探针设计及其在典型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6 葛金印;新型pH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7 许龙斌;新型功能化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8 姚晨婕;新型肿瘤靶向纳米荧光探针设计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D];上海大学;2019年
9 黄严;用于检测生物活性分子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光治疗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10 徐婉;反应型阴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11 王桂美;近红外方酸染料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成像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12 冷鑫;基于氧杂蒽及其衍生物为核心的荧光探针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3 高涛;线粒体靶向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7年
14 马骅;基于稀土配合物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15 郭锐;一系列小分子细胞粘度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8年
16 姚惠文;基于新型两亲性荧光探针的细胞一氧化氮分析[D];武汉大学;2017年
17 冯光富;G-四链体红色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细胞膜微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9年
18 张轶;新型生物质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年
19 熊梦仪;基于功能核酸的荧光探针用于细胞的金属离子及RNA成像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20 刘军;过氧化氢介导的功能化荧光染料在生物传感和药物控释中的研究应用[D];厦门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健威;基于萘酰亚胺及吡啶偶联三苯胺的分子荧光探针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2 孙宇澄;含氮杂环化合物类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21年
3 赵国智;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21年
4 朱温平;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石爱平;近红外氧杂蒽类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
6 郑霄;金属酞菁—卟啉缔合物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分析科学中的若干应用[D];厦门大学;2019年
7 陶娜;BODIPY为荧光团的可逆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GSH的实时监测[D];延边大学;2019年
8 曹林楠;缩醛氨单元为识别基团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9 曹艳艳;海藻糖-6-磷酸(T6P)荧光探针的开发[D];河南大学;2019年
10 高世滢;基于香豆素平台的一系列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成像应用[D];济南大学;2019年
11 赵玉萍;选择性检测二氧化硫衍生物荧光探针的构建及生物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12 张楠;活性氧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13 张占明;基于菁染料的近红外氟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D];济南大学;2019年
14 王小露;芘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15 林博;基于ICT效应的pH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16 朱佳丽;脂肪酶和H_2S双响应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17 解茜茜;生物活性硫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及生物成像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18 陈欣;比率荧光探针定量检测生物样品中的甲基乙二醛[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19 冯焕;基于吩噻嗪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及应用[D];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
20 周凡;新型酮基-水杨醛联肼类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上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黄辛;科学家发明一种新型荧光探针[N];中国科学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本报通讯员 姚昌;“荧光探针”点亮细胞世界[N];光明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王海滨 通讯员 张瑶 周君彦;阴彩霞:在细胞里玩转“小分子”[N];科技日报;2017年
4 通讯员 姚燕燕 记者 胡德荣;我国学者开发独特荧光探针[N];健康报;2011年
5 记者 胡晓军 杨力勇 通讯员 刘永胜;渐冻人症有望实现早期诊疗[N];健康报;2015年
6 记者 闫洁;可调式比率型pH荧光探针研制成功[N];中国科学报;2012年
7 记者 胡德荣;新型荧光探针可筛选高效抗癌化合物[N];健康报;2015年
8 特约记者 郭金明 通讯员 姚化成;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出SARS病毒快速检测荧光探针[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雷鸣 周圆;新型探针材料可快速检测贫血症[N];科技日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