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合成及在荔枝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加工保藏为先。食品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食品的防腐保鲜。研究广谱、高效、低毒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对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实用价值。
食品防腐剂构效关系的研究发现,富马酸二甲酯分子中含有的二个等价的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抗菌活性功能域,但因富马酸二甲酯潜在的皮肤过敏毒性而禁止使用。研究如何利用富马酸分子中的高效抗菌母体结构而又不产生毒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反丁烯二酸为母体,利用桂醇基作为远离抗菌活性中心的疏水性残基增强抗微生物代谢性,与甲醇经酯化反应合成出一种新的食品防腐剂-丁烯二酸桂醇甲酯。论文同时对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抑菌活性及在荔枝常温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合成路线为:首先以顺丁烯二酸酐与肉桂醇反应生成顺丁烯二酸桂醇单酯,经转型反应后再进行甲酯化制取丁烯二酸桂醇甲酯。
桂醇甲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以摩尔质量比为1:2 的马来酸酐与肉桂醇在95℃醇解2~4h 制取顺丁烯二酸肉桂醇单酯,加入复合转型催化剂在85℃~90℃下反应2.5~3.0h 转型后,添加6 倍摩尔质量的甲醇,以3% 1.25:1 的BF3 和HCl 混合液作为酯化催化剂,90℃恒温反应4h 合成。酯化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含量是制约合成产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通过流加硫酸来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分。除水剂硫酸的总用量为3%,在酯化反应进行0.5h~3.0h 之间流加,桂醇甲酯的合成产率随硫酸流加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当硫酸流加次数达到7 次时,桂醇甲酯的合成产率可达87.6%。
转型产物丁烯二酸桂醇单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中。经甲酯化反应后,丁烯二酸桂醇甲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实验还发现,随桂醇单酯甲酯化反应的进行,晶体形态由针形簇状逐渐转变为片状并聚集成块。
桂醇甲酯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18nm。合成产物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表明其组成为富马酸二甲酯、丁烯二酸桂醇甲酯和丁烯二酸二桂醇酯。对合成产物采用溶剂法重结晶后,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含量可达到90%以上。
对丁烯二酸桂醇甲酯抑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桂醇甲酯的抑菌活性不受环境酸碱条件的影响,在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的pH 条件下,能够协同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发挥更有效的抑制作用;当使用浓度增大至0.075%以上时,桂醇甲酯的
|
|
|
|
1 |
尚会建;张雷;郑学明;马建兵;;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9年02期 |
2 |
杨凯,毛忠贵,彭昌亚,陈国安;尼泊金庚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啤酒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年03期 |
3 |
高建华,宁正祥,秦燕,吴岗,张志旭;非对称富马酸酯类的合成及对西式火腿肠保鲜效果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7年10期 |
4 |
秦燕,宁正祥,吴岗,张志旭,高建华;非对称富马酸酯类的合成及对西式火腿肠的保鲜效果研究[J];广州化学;1997年03期 |
5 |
秦燕,吴岗,张志旭,高建华,宁正祥;非对称富马酸二酯类的合成及对细菌的抗菌特性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7年02期 |
6 |
赵勇;方兴未艾的双乙酸钠[J];化工科技市场;2000年03期 |
7 |
杨绳武;;新型食品防腐剂——山梨酸[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7年10期 |
8 |
王岁楼,李和平,王晓君;利用氧化钙为钙剂制备食品添加剂丙酸钙的反应条件研究[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9 |
陈效贵;食品防腐剂的技术发展趋势[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1年01期 |
10 |
;食品防腐剂产业为食品安全构筑防线——“食品防腐——抗氧——保鲜剂生产应用大会暨2005年年会”侧记[J];食品科技;2005年12期 |
11 |
宁正祥,王若峰,谭龙飞;食品防腐剂的研究进展述评[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5年06期 |
12 |
仝其根,周敏,于同泉,陆平;固相法合成山梨酸钾可行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10期 |
13 |
蒲露;;植物源食品防腐剂研发瞻望[J];技术与市场;2008年08期 |
14 |
廖耿;陈素仪;;食品防腐剂发展趋向及广州市现状[J];广州化工;1988年01期 |
15 |
王若峰,宁正祥,谭龙飞;食品防腐剂研究进展述评[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5年01期 |
16 |
聂毅;山梨酸及其盐的合成与发展[J];辽宁化工;2001年01期 |
17 |
杨雄麟;潘若琪;;国外食品防腐剂的应用近况[J];今日科技;1984年02期 |
18 |
;我国食品防腐剂产品结构要调整[J];精细化工;1999年04期 |
19 |
赵文秀;张春鸣;徐学明;;富马酸单甲酯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6期 |
20 |
廖耿;陈素仪;;食品防腐剂发展趋向及其在本市发展前景[J];现代食品科技;198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