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吸附式制冷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摘要】:吸附式制冷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冷技术,在低品位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被认为是21世纪替代CFCs压缩式制冷的首选技术之一。选择合适的吸附剂—致冷剂工质对是吸附式制冷的关键。以无机盐为吸附剂、氨为致冷剂组成的化学吸附式制冷工质对,具有制冷量大、操作条件佳的等一系列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首次对四个碱土金属氯化物:MgCl_2、CaCl_2、SrCl_2、BaCl_2对氨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证明了吸附现象的存在,筛选出有应用前景的CaCl_2—NH_3、SrCl_2—NH_3工质对并拟合出吸附等温方程。在实验范围内,CaCl_2和SrCl_2对NH_3的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6.4mol/mol和8.1mol/mol,制冷性能和工程性能亦较优。本文提出用吸附势能理论对吸附等温线中出现的“吸附平台”现象进行解释的新构思,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温度、压力变化对气固两相分子运动、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俘获以及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过程的控制因素。理论分析结果较好地描述了实验现象。
通过对CaCl_2—NH_2、SrCl_2—NH_3工质对的化学吸附式制冷基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同等操作条件下,以上工质对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远高于活性炭—甲醇。在热源温度为100℃时,本文所用工质对的制冷量是活性炭—甲醇的3.2~6.6倍,所需体积仅为活性炭的9%。以上工作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本文建立了化学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解吸过程动态模型,编写了能自动调整时间步长、保证离散化计算收敛的计算机动态模拟程序,实验与理论模拟结果趋于一致。本文研制出的正压吸附平衡实验设备,解决了设备强度与可视性的矛盾;而超薄环状吸附床在防止化学吸附剂膨胀、传热传质过程强化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性能。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依据,结合热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吸附式
|
|
|
|
1 |
;新型2XM—ΦYY80、2MX—ΦYY80PЭ制冷机和2AK—ΦYY80、2AK—ΦYY80PЭ 压缩冷凝机组[J];制冷技术;1988年01期 |
2 |
汪传银;;关于2AV—125制冷机耗油量过大的处理及改进建议[J];制冷;1989年04期 |
3 |
陈林根;孙丰瑞;陈文振;;三热源制冷机的制冷系数的分析[J];真空与低温;1990年02期 |
4 |
钱以明,范存养;高层建筑空调设计──第七讲 高层建筑空调的冷源[J];暖通空调;1994年05期 |
5 |
严子浚;一类斯特林制冷机的(εR)_(max)[J];低温与特气;1994年03期 |
6 |
解文方;ε~λ(R─ε_CT_Hσ)最大时不可逆卡诺制冷机的ε,R[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7 |
姚国琦!展览会组委会秘书长;荟萃高新节能技术与设备 促进制冷行业进步与发展——记’94第一届全国溴化锂制冷机、空调热泵机组技术展览会[J];制冷技术;1994年02期 |
8 |
蒋能照;靖江溴化锂制冷机厂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J];制冷技术;1995年01期 |
9 |
李式模,邵皓平;快速发展中的回热式气体制冷技术[J];低温工程;1996年04期 |
10 |
汪谊,龚惠兴;航天用双驱动对置式斯特林制冷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1996年05期 |
11 |
陈康胜,李鸿华,丁治贤;浙江联丰第四代溴化锂制冷机简介[J];医药工程设计;1996年06期 |
12 |
李继坤;斯特林制冷机的热力性能[J];低温与特气;1997年03期 |
13 |
苏国珍,严子浚;卡诺制冷机的有限时间■经济优化性能[J];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4 |
杨东进;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原理及应用[J];山东冶金;1997年06期 |
15 |
郭绍强;一起进口制冰机火灾的勘查及体会[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7年01期 |
16 |
沈之榆,宣向春,王维扬;斯特林制冷机在轨工作模式的模拟控制与测量[J];低温工程;1999年04期 |
17 |
宋乃浩,林良真,张亮,徐向东,王天成,蔡玉荣,付宝全,冯勇;制冷机直接冷却的超导磁体系统[J];低温工程;1999年04期 |
18 |
杨荣林;溴化锂制冷机过渡时期的运行与管理[J];暖通空调;1999年06期 |
19 |
汪训昌;气候变化与CFCs淘汰国际动态[J];制冷与空调;2001年05期 |
20 |
侯宇葵,靖葳,袁鹍,周远,梁惊涛;斯特林型脉冲管制冷机的最新进展[J];真空与低温;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