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多金属氧酸盐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突飞猛进,电子产品正朝着轻量薄形化、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其对介质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开发新一代低介电常数材料。聚酰亚胺(PI)作为一种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已被用作电路板金属层间介质。PI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较高的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性和粘结性等,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PI本征介电常数值介于2.9~3.4之间,已不能满足电子工业对新一代介电质材料的要求。目前主要通过在PI主链中引入氟元素以及在PI中掺杂介孔材料来降低PI的介电常数。
本论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结构含纳米孔洞的多金属氧酸盐(POMs)进行有机改性,并将改性物引入对苯二酐(PMDA)-二苯醚二胺(ODA)型PI及含氟共聚型PI中,制备了一系列PI/POMs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X-射线表面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凝胶色谱、动态粘弹分析仪、差热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
1.以带氨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Keggin结构POMsK_8SiW_(11)O_(39)(SiW_(11))进行表面有机改性,制备了有机改性物SiW_(11)KH550。分别将SiW_(11)和SiW_(11)KH550通过前驱体溶液共混法引入PMDA-ODA型聚酰胺酸(PAA)中,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PI复合薄膜。粘度及红外测试表明,SiW_(11)KH550通过氨基官能团与PAA末端酐基官能团反应共聚入PI主链中。XRD及SEM测试结果显示,SiW_(11)在PI中形成2μm的结晶团聚物;SiW_(11)KH550则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其大小约为20~50nm之间。在0wt%~10wt%的SiW_(11)KH550添加量范围内,随SiW_(11)KH550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玻璃化温度、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而介电常数则降低至2.10。相反,添加SiW_(11)使聚合物的物化性能变差。
2. SiW_(11)KH550添加量受PAA末端酐基的限制。为进一步增大SiW_(11)的添加量,以带环氧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3-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SiW_(11)进行有机改性,使SiW_(11)表面带有环氧官能团。红外谱图分析发现带环氧官能团的SiW_(11)不但能与PAA末端酐基反应,而且能与PAA主链上羟基官能团形成氢键作用,有利于SiW_(11)的分散。在0wt%~20wt%的SiW_(11)KH560添加量范围内,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随SiW_(11)KH560添加量的增大从3.29降低至2.81。
3.相比于共聚法将SiW_(11)引入PI,共混法添加过程简单,影响因素单一。基于此,以带双键的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对SiW_(11)进行有机改性,制得有机改性物SiW_(11)A171,以增大SiW_(11)与PI的相容性。XRD及SEM测试显示,SiW_(11)A171均匀分散于PI薄膜中,所特有的结晶峰也随之消失,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大为改善。在0wt%~20wt%的SiW_(11)A171添加量范围内,制备的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低至2.05。
4.用KH550、A171改性了不同结构的POMs—K_7PW_(11)O_(39)(PW_(11) Keggin结构)和K_6P_2W_(17)O_(61)(P_2W_(17) Dawson结构),并将上述改性物引入PMDA-ODA型PI中制备了一系列PI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受POMs组成、结构及POMs离子电负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PW系列的POMs降低复合薄膜介电常数的效果好于SiW系列的POMs;Dawson结构POMs好于Keggin结构POMs;电负性越大,POMs降低复合薄膜介电常数的效率越高。所制备的一系列复合薄膜中,介电常数最低值出现在添加量为20wt%时的氨基改性P_2W_(17)的复合薄膜,其介电常数为1.68。
5.以PMDA、ODA、六氟二酐(6FDA)和2,2’-二(三氟甲基)联苯二胺(TFDB)为单体合成了含氟嵌段共聚型PI。通过溶解性能、成膜性能等研究发现,当含氟组分摩尔比占共聚物的50%时,所制备的共聚薄膜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介电常数为2.84。运用Maxwell方程、Lorenz介电理论以及Vogel介电理论对所制备的共聚物进行介电常数计算发现,后两种理论计算得出的介电常数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吻合关系,其最大误差小于10%。将P_2W_(17)KH550添加入含氟共聚PI中,当添加量为15wt%时,制备的复合薄膜介电常数为1.63,同时所制备的复合薄膜能溶解于极性惰性溶剂DMF、DMAc等。
|
|
|
|
1 |
宗瑞发,田文,翁诗甫,吴瑾光,杨永丽,赵克萍,刘景福;稀土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谱学研究(Ⅰ) Na_(17)[Ln(ZnW_(11)O_(39))_2]·xH_2O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2 |
刘宗瑞,陈保国,王力,王恩波;多金属氧酸盐α-Na_6H〔GeW_9Fe_3(H_2O)_3O_(37)〕·16H_2O的合成和光谱[J];光谱实验室;2003年05期 |
3 |
胡长文,王永慧,李阳光,王恩波;多金属氧酸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J];化学通报;2001年06期 |
4 |
耿爱芳,施卫平,郭伊荇;多金属氧酸盐—氧化硅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5 |
李改仙;;多金属氧酸盐结构的发展[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6 |
宋佳;李玲;;[C_(10)H_8N_2]_3[PMo_(12)O_(40)]·3H_2O的合成、结构和表征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
7 |
韩正波,安海艳,王力,栾国有,王恩波,韩正学;有机-无机杂化材料{[Na_2(H_2O)_4]_2[γ-Mo_8O_(26)·(Gly-Gly)_2]}·4H_2O的合成及晶体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9期 |
8 |
马慧媛,彭军,韩占刚,冯宇华,王恩波;多金属氧酸盐-三(2,2′-联吡啶)钌层接层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
9 |
库宗军;李云波;;多金属氧酸盐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光致变色机理及制备[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0 |
邓玲娟;黄方千;高丰琴;;几种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1 |
史振雨;;多金属氧酸盐[Co(phen)_3]_2(SiMo_(12)O_(40))·0.5H_2O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12 |
胡长文,甄慧,许林,王恩波;多金属氧酸盐的氧化性及氧化催化作用研究新进展[J];分子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
13 |
黄景碧,柳士忠;多金属氧酸盐-有机金属基团复合物的研究进展[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14 |
郭元茹,潘清江,韦永德,李中华,周百斌;Keggin结构多金属氧酸盐α-[SiW_(12)O_(40)]~(4-)的从头算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0期 |
15 |
郭元茹,周百斌,马慧媛,徐学勤,韦永德;Anderson结构稀土钼铬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
16 |
周萍,李莉,张文治,郭伊荇;多金属氧酸盐杂化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有机杀虫剂六氯苯[J];催化学报;2004年09期 |
17 |
周端文,张宏,杨振芳;Keggin型配合物[(CH_2)_5NH_2]_3[PMo_(12)O_(40)]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8 |
谷源鹏,梁海东,崔连义,于鑫慧,田翠花,孙振刚;有机膦多酸化合物的抑菌效果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9 |
所艳华;周百斌;刘双全;刘永;王蕴鹏;徐学勤;;K_8[ZnMg(H_2O)W_(11)O_(39)]·15_H2O的合成、表征及化学热扩渗[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
20 |
于霞;孙玉英;;两种Keggin型杂多酸衍生物的水热合成和结构表征[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