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场影响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柚皮苷酯机理及其特性研究

黄建蓉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苷)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中已有广泛应用。对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可改善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或提高其生理活性、增加新的功能等,成为新药研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柚皮苷为研究对象,通过脂肪酸酯化反应提高柚皮苷的脂溶性,以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引入物理场强化技术,重点研究利用磁场强化有机溶剂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柚皮苷棕榈酸酯的反应,深入探讨磁场作用下酶结构与活性的变化规律,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柚皮苷棕榈酸酯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为黄酮脂肪酸酯的药物利用提供启发与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一、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合成柚皮苷棕榈酸酯的研究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有机介质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柚皮苷脂肪酸酯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柚皮苷与棕榈酸酯化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链长、酶的种类和加酶量、有机溶剂的种类、初始水分活度、反应温度、振荡速度、底物比例等因素对柚皮苷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以叔戊醇为反应介质,Novozym 435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反应温度60℃、振荡速度150 r/min。在此条件下,以柚皮苷和棕榈酸浓度为50 mmol/L和250 mmol/L进行反应,加酶量10 g/L,采用分子筛为脱水剂脱除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反应48 h酯化率为34.80%。在叔戊醇中,Novozym 435催化柚皮苷与棕榈酸的酯化反应为动力学控制,反应遵循Michaelis-Menton方程,符合Ping-Pong Bi-Bi机制。 二、磁场-酶耦合催化合成柚皮苷棕榈酸酯的研究 采用磁场预处理耦合酶催化的方式合成柚皮苷棕榈酸酯,研究磁场强度和磁化时间对酶活力以及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磁处理条件可以显著提高酶活和酯化率。采用磁场预处理有机溶剂和酶的方式,不同场强(100、300、500 mT)处理不同时间(1、2、3 h)后,酶活力均有所提高。500 mT,3 h的磁处理条件下,48 h酯化率从34.80%提高到45.31%,增幅37.4%。采用磁场预处理酶的方式,适宜的场强和时间(500 mT,2 h)可以使酶活力较大幅度地提高,24 h酯化率从18.66%提高到24.10%,增幅为29.2%。 采用红外光谱研究Novozym 435的游离酶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ndida antartica lipse B,CALB)在磁场作用下二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磁化作用对CALB二级结构影响不明显,Novozym 435经过磁场处理后催化活力的变化不是由于酶的二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引起的,可能是酶活性中心发生了局部的细微的构象变化,即酶的柔性发生了变化所致。 三、柚皮苷棕榈酸酯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柚皮苷棕榈酸酯化产物,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乙醇:甲酸(15:1:1,V/V/V)。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柚皮苷棕榈酸酯化产物,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柱(21.5×250 mm);流动相:甲醇;流速:20 mL/min;进样浓度:30 mg/mL;进样体积3 mL;紫外检测波长λ=283 nm。 用IR、MS、1H-NMR、13C-NMR对磁场-酶催化合成的酯化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生成产物为柚皮苷棕榈酸单酯,酰化反应选择性地发生在葡萄糖基的C-6′′位羟基上。磁场作用没有改变酶催化合成柚皮苷棕榈酸酯的区域选择性。四、柚皮苷棕榈酸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采用荧光光谱法对柚皮苷及其酯化衍生物柚皮苷棕榈酸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溶菌酶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柚皮苷棕榈酸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符合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规律。柚皮苷棕榈酸酯对BSA和溶菌酶的荧光猝灭机理都是静态猝灭,与蛋白质结合是自发进行的,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的猝灭由分子间能量转移引起,柚皮苷棕榈酸酯与BSA和溶菌酶的结合位点数(37℃)分别为0.7和0.6。柚皮苷棕榈酸酯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而柚皮苷棕榈酸酯与溶菌酶二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柚皮苷棕榈酸酯与BSA、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解离常数分别小于柚皮苷与二者的解离常数,提示柚皮苷棕榈酸酯在被蛋白质贮留和转运的过程中,贮留时间比柚皮苷长,有助于药物持久缓释发挥药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志明;;金银花和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的探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田娜;刘仲华;黄建安;罗国安;刘硕谦;刘新桃;;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从荷叶中分离制备黄酮类化合物[J];色谱;2007年01期
3 吴玉敏;何锦风;蒲彪;魏雅萍;;微波辅助萃取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05期
4 耿敬章;冯君琪;;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应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7期
5 耿敬章;冯君琪;;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应用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4期
6 王卫东;赵志鸿;张小俊;陈复生;;陈皮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抗氧化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09期
7 谢建华;高惠安;庞杰;蔡晓雯;;芦笋皮风味饮料的研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金锋;;超声波提取竹叶黄酮优化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8年04期
9 雷昌贵;孟宇竹;蔡利;;柑橘皮中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年02期
10 闫蕊;尚庆坤;戴欣;;微波法提取芦荟中黄酮类化合物[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1 王耀峰;宫智勇;方敏;;湖北海棠叶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2 韦学丰;邓年方;;微波法提取桉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4期
13 李凤林;李青旺;高大威;冯彩宁;郜俊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年04期
14 赵永光;赵莹;张建平;周永国;;侧柏叶总黄酮在功能性洗发香波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15 何艳熙;李炳奇;刘红;陈思羽;白茹;;沙枣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07期
16 李睿;温志忠;鲁琛琛;毛磊;;冬青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J];应用化工;2009年03期
17 夏莘强;;茶胺黄酮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7年10期
18 张国英,曾韬;辣蓼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年03期
19 韩明;曾庆孝;肖更生;陈卫东;徐玉娟;;青梅黄酮类化合物的微乳薄层色谱分离鉴定(英文)[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年02期
20 卢挺;Jorn C.C.Yu;Yisu Li;Erika Revesz;Edward P.C.Lai;;毛细管电泳法分析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英文)[J];食品科学;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梁瑞芳;李延天;王丽红;;醇法提取锁阳中总黄酮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伍贤进;李胜华;郭文康;;翻白草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杨维;夏杏洲;韩维栋;谌素华;王维民;;响应面法优化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单香丽;刘世熙;曹秋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离解能和单电子分布间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蜀眉;塔娜;田维平;;桔皮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夏鹏飞;杨桠楠;张培成;;掌叶萍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燕志强;杨甲月;徐蕊;秦波;;瑞香狼毒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毒性研究[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肖萱;纪平元;马端端;郑荣梁;;芦丁对细胞SCE的诱发及对DNA损伤[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9 米玉玲;张才乔;;槲皮素缓解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生殖细胞氧化损伤机理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白宝璋;蔡景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其可能机理[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蓉;磁场影响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柚皮苷酯机理及其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3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梅;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王菲;软枣猕猴桃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包宇;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模型筛选及抗氧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蓓;广陈皮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唐斓;黄酮类化合物和乌头碱代谢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陈源;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席军;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甜;荷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铎;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3 孙静;河北香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军;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玫;甘薯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桂梅;罗布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抗抑郁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彭爱一;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九里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茜;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月红;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东飞;蚊子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燕 盛雪飞 吴丹 陈健初;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狗舌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试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万正煌;橘子越甜越护心[N];健康时报;2009年
7 高拯;红枣食疗功效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8 徐文端;常喝豆浆可防癌[N];山东科技报;2000年
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 李惠明;多吃柑橘保护心血管[N];健康时报;2008年
10 小朱;常吃苹果防肺癌[N];华夏时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