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蜜羰氨反应制备香料的技术研究
【摘要】:
本课题探讨了以廉价的甘蔗糖蜜为原料,通过羰氨反应制备香料的工艺技术。研究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糖蜜制备香料的影响,并采用气质色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香料成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方法强化糖蜜制香的工艺研究。
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甘蔗糖蜜预处理工艺条件如下:原糖蜜与蒸馏水按1:5稀释;采用磷酸辅助絮凝剂法进行絮凝澄清:添加0.025%磷酸,石灰水调节pH值至中性,加0.0005%聚丙烯酰胺,85℃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进行二次絮凝,离心,取上清液;硫酸法酸解糖蜜:酸解温度100℃、pH值2及酸解时间90min;再经电压30V,流速70L/hr的电渗析工艺脱盐。去除了糖蜜中大部分杂质,提高了糖蜜的纯度,并采用GC/MS分析预处理前后糖蜜成分的变化。
2.采用硅胶柱层析法验证了以糖蜜为原料羰氨反应制备香料的可行性。探究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糖蜜羰氨制香的影响,羰氨反应后,四种糖蜜反应体系RMS、FMS、CMS和DMS中pH值均有下降,吸光度、色值和金属还原力均有上升,其中FMS变化幅度最大。采用GC/MS分析羰氨产物RMP、FMP、CMP和DMP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发现有醛酮类、醇酸类、氮杂环类(如吡嗪,呋喃等)、酚类和酯类以及烷烃类化合物,但各类化合物所占百分含量各不相同,RMP和CMP均以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FMP中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而DMP以醇酸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3.研究了超高静压、超声波、微波三种辅助方法对糖蜜羰氨制香的影响,三种方法羰氨制备的产物分别是PMP、UMP和MMP,经GC/MS分析,发现PMP和MMP中皆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而UMP中酯类化合物所占比例较大。同样反应条件下制备的UMP与GGP相比,GGP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占总风味产物的56.26%,酯类化合物次之;而UMP中吡嗪类等产物所占比例均衡,酯类化合物占比最大,可以采用廉价的糖蜜替代纯葡萄糖进行羰氨反应制备香料。
4.采用响应面和嵴岭分析方法对超高静压辅助糖蜜羰氨制香的工艺进行优化,得出PMP最佳制备条件:反应压力400MPa,反应体系初始pH值11,糖氨比(糖蜜中还原糖与氨基酸摩尔比)1:1;该工艺条件经实验验证后,PMP实际的金属还原力在700nm下测定的吸光度:1.915±0.009,与预测值2.049基本一致。且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MP在饼干和肉酱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产品中带有糖蜜特有的风味。
|
|
|
|
1 |
张亚东;浅谈面包坯烘烤时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4期 |
2 |
萧伟祥,吴雪原,吴丽舞;制茶中羰氨反应与焦糖化作用[J];福建茶叶;1988年03期 |
3 |
刘大勇;蘑菇罐头颜色变化机理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01期 |
4 |
庄名扬;;乙偶姻与美拉德反应[J];酿酒;2010年02期 |
5 |
梁庆祥;史琦云;;皮蛋加工过程中的分期及色泽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6 |
李久长,马挺军;山西老陈醋熏醅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05年08期 |
7 |
江柏萱;甘氨酸对碱溶液中的羰氨反应色素形成的影响[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7年11期 |
8 |
郭虹良,黄艾祥;低乳糖牛奶褐变的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04年06期 |
9 |
戴小向;各抒己见[J];四川烹饪;2000年03期 |
10 |
崔利;;褐变反应与酱香型白酒(上)[J];酿酒科技;2007年07期 |
11 |
周世琦,郭祀远,蔡妙颜;食品加工与营养[J];食品工业科技;1996年05期 |
12 |
王建军,杨锐萍,薛宏武;浓缩苹果清汁色值下降问题的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01年11期 |
13 |
丁永电,罗晓明;宜春市蔬菜加工中常见败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江西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
14 |
;浅析面条返色的原因[J];面粉通讯;2006年01期 |
15 |
吴强;;杭州名菜东坡肉的荤菜素做[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6 |
韩涛;板栗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方法[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7年10期 |
17 |
周春晖,黄惠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失活方法探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06期 |
18 |
刘冬英;吴小勇;周立艳;;水溶性壳聚糖制备工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10期 |
19 |
吴强;;东坡肉的荤菜素做与创新应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
20 |
王尚荣;肉品在加工过程中的色泽变化机理[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