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生物滤池后续常规净水工艺优化消毒试验研究
【摘要】:
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杀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流行疾病的传播,是保障饮用水生物安全性的必要措施。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消毒工艺是氯消毒工艺。生物预处理——给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出水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加氯消毒将灭活部分微生物,抑制后续混凝沉淀池和砂滤池砂粒间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影响生物强化的作用。
本文以广州市两种水源水作为试验的原水,对比研究了不同加氯消毒方式对各净水单元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常规后加氯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最终出水中氨氮、CODMn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5.6%、56.6%和98.3%,出水中氨氮超过水质标准;处理高污染水源水时,氨氮、CODMn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2.6%、44.5%和99.0%,出水中氨氮及CODMn均不能达到水质标准。
(2)在常规工艺进水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氯的强氧化性,有利于水中氨氮和有机物的分解。常规预加氯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最终出水中氨氮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53.3%和53.2%,出水中氨氮仍超过水质标准;处理高污染水源水时,氨氮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46.3%和42.0%,均不能达到水质标准。
(3)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可大幅度降低水中的氨氮浓度,但由于HRT短,不利于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通过沉淀池生物污泥部分回流可强化常规单元的生物作用。对于微污染水源水,在回流比为12.5%的情况下,最终出水对氨氮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89.7%和66.6%,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水质标准。处理高污染水源水,在回流比为20%的情况下,最终出水对氨氮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99.4%和74.4%,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水质标准。
(4)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清水池加氯、待滤水加氯及预处理出水处加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同,出水均可达到水质标准;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69.2%、62.6%和66.6%。清水池加氯对常规工艺的生物强化效应没有影响,出水水质最好。待滤水加氯破坏了砂滤池的生物作用,削弱了组合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预处理出水处加氯虽抑制了后续工艺的生物作用,但由于次氯酸钠有强氧化性,对有机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出水CODMn仍可达到水质。因此,对于微污染水源水,不同加氯点消毒时工艺的最终出水水质相差不大。
(5)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处理高污染水源水时,清水池加氯、待滤水加氯及预处理出水处加氯时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8.5%、100%和95.1%,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78.8%、76.3%和41.7%。清水池加氯消毒及待滤水加氯消毒时均可保证全部水质指标达标。但预处理出水处加氯时,出水中氨氮和CODMn均超过水质标准。高污染水源水对工艺的生物作用依赖性大,预加氯大大削弱了后续工艺的生物强化效应,无法保证出水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