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中的同情之叙述探究
【摘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个包含十五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平凡的都柏林人的常规生活。相对于乔伊斯的其它作品,如:《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都柏林人》更简单、更易懂。然而在这部相对易懂的作品中,作者也采取了各种复杂的叙述手法。其灵活的叙述策略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读者的情感投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好奇心得以激发,从而建立起与人物的亲密感,最终促成了读者的同情反应。
从叙述的角度来探究作品中的同情,我们认为这部作品中的同情不是某种情感。我们的研究重点不是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态度也不是读者反应所产生的具体情感。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故事中的叙述手法和特色,我们尝试挖掘作者控制读者同情反应的具体途径,即:作者如何运用具体的叙述策略来刺激读者对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投入。
从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常人这方面入手,该论文分析了《都柏林人》中的两种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在任何一种叙述中,詹姆斯·乔伊斯都运用了灵活的叙述技巧,制造了人物与读者间的亲密感。同时,他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安排了一个不成熟的叙述者,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安排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然而无论采用那种叙述者,作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读者过分深入人物的视觉,从而使读者能在跟随人物的同时审视人物。在那些主人公明显具有道德问题的故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作为情感投入机制的同情,虽然不如其它故事中那么明显。这些人物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令人憎恨,但读者不会因此而唾弃他们。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反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乔伊斯让叙述者的目光集中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的视角介入叙述,使读者更好地审视他们。无论产生什么样的具体情感,这个情感投入机制都为读者体验故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正如埃德娜·奥布莱恩在对比《都柏林人》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时所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因为它们都伟大而是因为它们都能够潜入我们的意识,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可能不是阐述《都柏林人》的最好方法,却是理解作品中晦涩细节和不确定主题的有效途径,虽具挑战性却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