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都柏林人》中的同情之叙述探究

汤开艳  
【摘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个包含十五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平凡的都柏林人的常规生活。相对于乔伊斯的其它作品,如:《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都柏林人》更简单、更易懂。然而在这部相对易懂的作品中,作者也采取了各种复杂的叙述手法。其灵活的叙述策略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读者的情感投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好奇心得以激发,从而建立起与人物的亲密感,最终促成了读者的同情反应。 从叙述的角度来探究作品中的同情,我们认为这部作品中的同情不是某种情感。我们的研究重点不是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态度也不是读者反应所产生的具体情感。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故事中的叙述手法和特色,我们尝试挖掘作者控制读者同情反应的具体途径,即:作者如何运用具体的叙述策略来刺激读者对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投入。 从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常人这方面入手,该论文分析了《都柏林人》中的两种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在任何一种叙述中,詹姆斯·乔伊斯都运用了灵活的叙述技巧,制造了人物与读者间的亲密感。同时,他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安排了一个不成熟的叙述者,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安排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然而无论采用那种叙述者,作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读者过分深入人物的视觉,从而使读者能在跟随人物的同时审视人物。在那些主人公明显具有道德问题的故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作为情感投入机制的同情,虽然不如其它故事中那么明显。这些人物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令人憎恨,但读者不会因此而唾弃他们。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反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乔伊斯让叙述者的目光集中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的视角介入叙述,使读者更好地审视他们。无论产生什么样的具体情感,这个情感投入机制都为读者体验故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正如埃德娜·奥布莱恩在对比《都柏林人》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时所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因为它们都伟大而是因为它们都能够潜入我们的意识,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可能不是阐述《都柏林人》的最好方法,却是理解作品中晦涩细节和不确定主题的有效途径,虽具挑战性却有一定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冯建明;《都柏林人》的独特结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金光兰;《都柏林人》艺术技巧管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陈法春;《都柏林人》的对应与不对应[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李兰生;写小说就是写语言":《都柏林人》的语言艺术特色[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袁贤铨;论《都柏林人》的象征艺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章联;《都柏林人》“重复”修辞手法解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李兰生;从《姐妹》和《死者》看《都柏林人》的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8 李子丹;浅谈《都柏林人》的主题和创作技巧[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9 吴其尧;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都柏林人》中语言的反复现象浅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石艳;平凡中见天才——评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11 金兵;;归化、异化与读者反应[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2 李海荣;;言语行为理论下的翻译等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3 路利;;文学文本与读者反应[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4 王烈琴;;读者反应视阈下《色·戒》的艺术魅力诠释[J];山花;2010年18期
15 王琦;;从读者反应角度对《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文的调查[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6 陆如钢;读者反应与英美文学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17 岑群霞;;英语幽默双关语的替换法中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8 张萍;;落潮的叙事——论张贤亮小说的叙事变化[J];华章;2011年13期
19 王守仁;作品 意义 读者——读音反应批评理论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1991年01期
20 文楚安;文本分析与读者反应——戴善奎散文集《人生好境》阅读体验[J];当代文坛;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亭;;乔伊斯与印象主义[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原庆荣;;商务英语的跨文化语用翻译策略[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蒋显璟;;美国二十世纪新批评[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4 赵书广;;关于《中国养猪大成》的编写工作[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
5 李灵;;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山青;;文化的焦点,后现代的视角:2000年以来我国异化和归化研究综述[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兴;;图文并重促进版面改革[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杨忻忻;嵇德全;;从等效原则的角度谈语境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山青;饶家林;;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运用[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石梦婕;;“功能”之较——浅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与“功能对等”之异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8 尚必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丽艳;多克托罗小说犹太主题的发展轨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郭骅;意识流小说中的直接引语[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开艳;《都柏林人》中的同情之叙述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轩;论《都柏林人》的不确定性[D];河北大学;2011年
3 王琨;共同的精神危机—论爱德华·P·琼斯《迷失城中》对《都柏林人》的继承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美娟;《都柏林人》中的艺术手法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5 史红霞;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过渡仪式视角下的解读[D];山西大学;2012年
6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洁;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赵艳;解析《啊,拓荒者!》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咏霞;解构后的重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向红 杨小玲 实习生 冯兴;放假了,让孩子做些什么?[N];陕西日报;2003年
2 周丽华 编辑;都柏林的爱与哀愁[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王立雪 张运永;报纸的“读”与“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4 邱华栋;一本书的诞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新文;读者反应热烈 计票工作火热进行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止庵;影像中的复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冯一兵;“神经文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火星上的人类学家》[N];文学报;2002年
8 阮宣;规则倾斜的“魅力”[N];贵阳日报;2005年
9 邹啸鸣;“世界为中国打工”与你何益?[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吴锦伟 张永恒;奥运图书缺乏特色遇尴尬[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