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1759-1949)
【摘要】:
城市设计以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区别于一般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以其公共性为特征,在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结构等特征,具有复杂的场所意义。因此,从一般层面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特殊的文化环境条件基础上。而且,城市空间的形态学研究也包括历时性与共时性两部分内容,这就促使我们以特殊时段条件下特定城市公共空间为个案,研究其历史形态及演变情况并得出相关结论,并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为下一步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创造可能。
广州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国际贸易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从1759年开始的一口通商贸易政策促使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向更大范围的西关地区迅速拓展。1759年至1949年的190年间是近世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广州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具有典型的岭南地域特征,其演进也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在认清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历史的方法、类型学的方法和结构联系的方法,从城市设计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广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将城市公共空间看作是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结构,并采用类型学方法,注重物质实体空间的精神内涵,结合广州城市空间的地域特点,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自然山水、整体形态、商业街道、滨江空间等几个方面,总结建筑、空间和街块的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宏观与微观、二维与三维形态,即形态结构的描述以及拼贴、中心、网格等特征的全面分析,努力还原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本来面目及其带给当时人生活的真实意义。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对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历史发展的渐进演变过程进行综合研究,结合政治经济环境,注重演变与社会文化思想要素的关联,揭示转型期形态的深刻文化内涵与内制因素。最终,总结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历史形态特点,以及演变规律,得出研究结论。论文在广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描述、类型分析以及城市公共空间深层内涵方面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为全面研究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和城市设计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