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故障分析与故障测距
【摘要】:
受输电走廊通道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为了提高线路单位走廊的输电容量和土地利用率,降低电力建设成本,同塔多回输电方式已成为我国电网建设的必然趋势。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是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及故障测距等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故障测距是输电线路故障点查找与清除的重要依据,精确的故障测距能大大减轻人工巡线的艰辛工作,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及时修复线路、恢复可靠供电,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存在复杂的线间互感,大大增加的同塔多回输电线路故障分析与故障测距的难度。为此,本文围绕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的解耦方法、故障分析、故障选线和故障测距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杆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杆塔结构及线路排列造成的线间互感差异,构建了符合实际工程的同塔四回输电线路阻抗模型。分析了基于对称分量法的同塔四回输电线路解耦方法的局限性,揭示了对称分量法对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影响,阐明了消除同塔四回输电线路零序耦合互感的必要性。
2.基于同塔四回输电线路阻抗矩阵模型,通过分析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的线间耦合特征,建立了适用于频域和时域分析的同塔四回输电线路解耦理论和方法,为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故障分析、故障选线和故障测距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基于同塔四回输电线路解耦方法,根据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各序分量的特征以及相分量与序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故障边界条件,通过建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的12相故障分析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各种横向和纵向故障的故障分析方法。该方法无需构造复合序网,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实用性。基于ATP/EMTP,采用实际工程的500kV同塔四回输电系统模型进行了全面的仿真验证。
4.在同塔四回输电线路解耦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同向量、环流量及其与两端等效系统之间的特性,利用不同回线故障时各环流量间的相位特征,提出了不受系统阻抗影响的基于环流量相位差的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故障选线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消除两端系统阻抗对故障选线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故障选线的准确性。基于ATP/EMTP,采用实际工程的500kV同塔四回输电系统模型进行了全面仿真验证。
5.针对全线同塔四回输电线路,为了消除线路参数不确定性对其故障测距的影响,基于故障前两端电压和电流同向量,建立线路参数自适应的频域观测方程;基于故障环流量,通过建立故障测距频域观测方程,提出了全线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参数自适应的双端故障测距频域方法。利用ATP /EMTP,构建实际工程的全线同塔四回输电系统模型,通过全面的仿真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测距精度较高,消除了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参数的不确定性影响。
6.首次针对三端局部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在建立其故障分支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故障分支的故障测距频域观测方程,提出了三端局部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频域方法。基于ATP/EMTP,构建相应的同塔四回输电系统模型,进行全面系统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测距精度高、更具实际工程应用前景。
|
|
|
|
1 |
张群峰,文习山,陈燕萍;基于电弧特性的电力电缆故障在线测距方法[J];高电压技术;2003年07期 |
2 |
肖东晖,刘沛,程时杰;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3年08期 |
3 |
胡帆,刘沛,程时杰;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仿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5年01期 |
4 |
陈小川,贺威俊,王牣,高仕斌;电力牵引网故障测距与录波微机综合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6年04期 |
5 |
董新洲,葛耀中,徐丙垠,陈平,李京;利用GPS的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6年12期 |
6 |
梁军,孟昭勇,车仁飞,李仁俊;精确双端故障测距新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年09期 |
7 |
束洪春,陈学允,许承斌;多端辐射状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一种实用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2期 |
8 |
毛玉华,马文骐,马昭彦;多节点环网中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9 |
;高精度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研制成功[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10 |
范春菊,张兆宁,郁惟镛;小波方法在超高压输电线行波故障测距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3年08期 |
11 |
徐斌,赵军红,王涛;10kV直配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测距的新算法[J];继电器;2004年22期 |
12 |
闫钿,李尔学,杨仕友;10kV 线路故障测距模拟退火算法应用[J];继电器;1998年05期 |
13 |
徐丙垠;高压电缆护层故障测距新方法[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4 |
邓军波,施围;输电线路接地故障行波测距新方法[J];继电器;2000年08期 |
15 |
杨家兴,束洪春,蔡武卫;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输电线路单端故障测距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2000年04期 |
16 |
;高精度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研制成功[J];现代电力;2002年06期 |
17 |
乔峰,余发山,张宇华;基于行波法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J];煤矿机电;2004年05期 |
18 |
董新洲,葛耀中,徐丙垠,陈平;暂态信号发生器[J];继电器;1997年05期 |
19 |
束洪春,徐贤敏,陈学允,许承斌;不接地三相电力网接地故障测距的新算法[J];铁道学报;1997年01期 |
20 |
孙立山,陈学允;使用输电线双端数据的故障测距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