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砷和氮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全面了解土壤质量信息是展开土壤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工作的基础,而土壤养分的丰缺程度是土壤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土壤污染物含量的高低也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研究区域,在耕地地力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取117个土壤样点,用不同的插值方法对土壤砷和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117个土壤样品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增城区土壤砷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分布范围都较广,土壤全氮变异系数为38.97%属于中等变异,从偏度上看尽管大于零但数值比较小,其分布趋于对称;土壤砷变异系数为84.41%属于强变异,从偏度上看,土壤砷含量有较大的正偏离,其分布较正态分布向右偏离。(2)分别利用普通克里格方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对土壤砷含量进行空间插值,对插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研究区范围内RBF神经网络方法在拟合能力和插值精度等方面都优于普通克里格方法。(3)增城区土壤砷含量范围主要分布在0~15mg/kg,增城区的东北部和南部土壤砷含量较高,且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西部含量较低。土壤砷含量较高(9~15mg/kg)地区主要分布在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增江街道、荔城街道的东北部、石滩镇的中南部和新塘镇的南部,土壤砷含量较低(小于9mg/kg)地区主要分布在中新镇、朱村街道、荔城街道的西南部、石滩镇的西北部和新塘镇的北部。(4)分别利用普通克里格方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对土壤全氮含量进行空间插值,对插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研究区范围内RBF神经网络方法在拟合能力和插值精度等方面都占优。(5)增城区土壤全氮含量高级水平(1~2.5g/kg)地区主要分布在新塘镇、石滩镇的西部、朱村街道和派潭镇的中南部,且自中部向东西两方向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中级水平(0.75~1g/kg)地区主要分布在派潭镇、荔城街道和石滩镇的东部,土壤全氮含量低级水平(小于0.75g/kg)地区主要分布在中新镇、小楼镇、正果镇和增江街道。(6)研究区灌木林、有林地、果园、水田、旱地、水浇地中土壤砷和土壤全氮的含量都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土壤全氮和土壤砷含量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上的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87,这种相关性不仅说明了土壤砷和土壤氮含量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也说明了在研究区范围内土壤砷和土壤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7)以土壤砷含量为协变量对土壤氮含量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协同克里格方法在模型的拟合能力和插值精度等方面较普通克里格方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证明了土壤砷和土壤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砷的含量会对土壤氮含量的空间变异造成影响。
|
|
|
|
1 |
杨玉玲,文启凯,田长彦,盛建东,刘军,郭文君,袁永胜;土壤空间变异研究现状及展望[J];干旱区研究;2001年02期 |
2 |
贾宏伟,康绍忠,张富仓;土壤水力学特征参数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评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沈掌泉,周斌,孔繁胜,John S.Bailey;应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进行土壤空间变异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
4 |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空间变异理论在土壤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1期 |
5 |
苗恒录;吕志远;汤化雨;;空间变异理论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2009年06期 |
6 |
秦耀东;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定量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1期 |
7 |
杨玉建;朱建华;王殿昌;刘淑云;张晓艳;尚明华;王风云;封文杰;;农田尺度小麦产量的空间变异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年S2期 |
8 |
沈思渊;;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地统计学的应用及其展望[J];土壤学进展;1989年03期 |
9 |
黄冠华;土壤水力特性空间变异的试验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
10 |
褚雅红;毕如田;刘庚;;临猗县耕地有机质与大量元素的空间变异[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1 |
李金荣;杨振放;李金玲;;不同深度土壤中氮素的空间变异研究[J];节水灌溉;2010年01期 |
12 |
赵春生;张佳宝;杨苑璋;谭清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的定量方法——时域分析和频谱分析[J];土壤学进展;1995年05期 |
13 |
王卫华;王全九;;黑河中游绿洲麦田土壤导气率空间变异尺度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4期 |
14 |
钱忠龙;章明奎;吴建军;邵慧;李建强;;浙北农地排水中磷素的空间变异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7期 |
15 |
刘继龙;马孝义;张振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1期 |
16 |
张朝忙;丁树文;伍世良;李成芳;郭忠录;孙妍;;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土壤性质空间变异[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4期 |
17 |
朱建林;郭景唐;欧国菁;;油松树冠营养元素浓度空间变异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S5期 |
18 |
李亮亮,依艳丽,凌国鑫,王甦;地统计学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5年02期 |
19 |
朱红霞;陈效民;方堃;庾亮;;太湖地区土壤中氮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J];江苏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
20 |
赵彦锋;孙志英;吴克宁;吕巧灵;;郑州市郊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变异及来源[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