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秆、鞘包穗突变体结构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形态观察、描述和记录以及解剖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水稻矮秆、鞘包穗突变体A846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描述该突变体与其野生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差异。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突变体A846成熟植株平均株高为38.64cm,介于矮秆(31.4cm)和其野生型植株平均高度(62.8cm)之间,为半矮秆突变体。其基本的农艺性状大都比野生型表现要差,结实率较低,分蘖力与粒重与野生型相仿。
2.突变体植株矮化在拔节期表现显著,主要体现在节间长度的缩短,其中穗下倒第一节间最为明显,缩短长度占突变体株高缩短的89.65%。
3.突变体成熟花序全部或者部分包被于叶鞘中,是由穗下倒第一节间显著缩短而引起的。该表型的变化影响了叶鞘的解剖结构,表现为:叶鞘内表皮与气腔之间没有薄壁细胞的形成;气腔扁长;气腔与气腔之间薄壁细胞层数较少。
4.突变体A846茎秆各节间基部居间分生组织的分化在显微水平上,细胞的形态差异不明显,各节节间由居间分生组织衍生的细胞延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穗下倒第一节间细胞延伸受阻最为显著。
5.突变体A846植株穗下倒第一节节间长度的显著缩短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和其衍生细胞的伸长发生缺陷的缘故。突变体节间细胞数目的减少而缩短的长度占节间总缩短长度的60%以上;而节间细胞的伸长受阻具有位置和时间差异,节中上部是其发生作用的主要部位,始穗前后是其抑制细胞伸长的主要作用时期,此时也是在形态上鉴别矮秆突变体的时期。
6.小孢子的异常:水稻矮秆、鞘包穗突变体A846雄蕊发育过程中,小孢子中期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现象,其形态上表现为小孢子细胞质皱缩、细胞质及细胞核退化。
7.药壁组织结构的异常:突变体A846花药绒毡层在花粉内容充实期降解缓慢,基本呈现山丘的凝聚状态,表现为推迟解体。各时期花粉囊外药壁组织较厚。
8.花粉败育时期:根据成熟花粉主要为典败型花粉以及细胞学结构观察变化结果确定,突变体A846的花粉败育时期主要发生在小孢子晚期到二胞花粉早期。
9.子房发育的异常:突变体A846花后大部分子房发育成没有胚和胚乳的囊体,其内充满无淀粉粒存在的液体,最终种子败育。
|
|
|
|
1 |
金卫,孙漱芗;赤霉素对筛选水稻非等位矮秆突变墓因作用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
2 |
车俐晓;陈杰;展霞;桑燕;刘敏;刘保申;;水稻矮秆突变体sde(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初步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4期 |
3 |
蔡体树;李浚明;毛炎麟;张崇礼;;大麦突变的诱发和利用[J];核农学报;1980年02期 |
4 |
J.Lelly;涂祖荣;;小麦的人工诱变育种[J];麦类作物学报;1983年01期 |
5 |
C·F·Konzak;岳大华;;小麦矮化育种的半矮秆基因源与新突变体(续完)[J];麦类作物学报;1981年02期 |
6 |
罗永春;黄廷友;彭涛;王志;褚旭东;石军;侍守佩;刘定友;项祖芬;;多分蘖矮秆水稻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7 |
尹华奇,武小金;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方法初探[J];杂交水稻;1991年05期 |
8 |
杨建明,沈秋泉,王乃玲,黎侠,杨文新;大麦矮秆突变体的耐湿性研究[J];核农学报;1999年03期 |
9 |
李竞雄,周洪生;粮、棉、油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作物杂志;1993年04期 |
10 |
张京;王德民;;冬大麦矮秆突变系的选育[J];核农学通报;1992年02期 |
11 |
;几种化学药剂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一些生理生化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年03期 |
12 |
;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利用[J];上海农业科技;1975年09期 |
13 |
;文摘[J];核农学通报;1984年04期 |
14 |
汤日圣,梅传生,张金渝,蔡小宁,吴光南;TO3诱导水稻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J];江苏农业学报;1996年02期 |
15 |
陈金桂,张玉宗,周燮;赤霉素反应敏感型和不敏感型谷子矮秆突变体的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8年01期 |
16 |
K.S.McKenzie;金卫;;一个水稻长粒型品种的半矮秆突变体[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
17 |
游艾青;国际水稻所发现新的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源[J];杂交水稻;1992年06期 |
18 |
王熹;水稻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讲座(7)──水稻雄性不育的化学诱导[J];中国稻米;1995年05期 |
19 |
钱前,朱旭东,张小惠,曾大力,严学强,熊振民;矮秆水稻江苏矮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及其矮生性的遗传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1997年02期 |
20 |
白志良;王呈祥;王良群;杨伟;刘勇;白鸿雁;;高粱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变异研究[J];作物杂志;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