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菌的筛选
【摘要】:
本文对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卤蕨、桐花树、老鼠簕、秋茄等红树植物的内生细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并且对拮抗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的红树内生细菌进行了筛选、鉴定。
通过柯赫氏法则测定,证明了引起广东徐闻、遂溪等地的香蕉叶鞘腐败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经培养形状与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与同源性比较分析,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成团泛菌危害香蕉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通过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技术法和平板涂布法对卤蕨、桐花树、老鼠簕、秋茄等红树植物的内生细菌总量与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其变化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同一红树植物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红树的同一部位的内生细菌总量与可培养细菌数量均有所不同。
从同一红树不同部位来看,卤蕨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8.97×107cfu/g(FW),以叶部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1.88×103cfu/g(FW),以根部最高;秋茄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5.37×107cfu/g(FW),以茎部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2.92×103 cfu/g(FW),以叶部最高;老鼠簕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8.52×107cfu/g(FW),以根部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3.29×103 cfu/g(FW),以根部最高;桐花树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11.17×107cfu/g(FW),以叶部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3.94×103cfu/g(FW),以根部最高。
从不同红树同一部位来看,根部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8.85×107cfu/g(FW),以老鼠簕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3.7×103cfu/g(FW),以桐花树最高;茎部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7.25×107cfu/g(FW),以桐花树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2.58×103 cfu/g(FW),以老鼠簕最高;叶部内生细菌总量平均为9.31×107cfu/g (FW),以桐花树最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为2.75×103cfu/g(FW),以卤蕨最高。另外调查还发现,同一红树植物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红树的同一部位的内生细菌总量与可培养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且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
研究结果还表明,红树内生细菌可培养数量仅占其内生细菌总量的极小一部分,约为0.081‰-0.113‰;且不同红树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的可培养数量占其总量的比例各不相同:卤蕨根、茎、叶的比例分别为0.039‰、0.031‰、0.012‰;秋茄根、茎、叶的比例分别为0.073‰、0.174‰、0.133‰;老鼠簕根、茎、叶的比例分别为0.320‰、0.087‰、0.116‰;桐花树根茎叶的比例分别为0.235‰、0.104‰、0.039‰;由此可见红树内生细菌中仅有极少一部分被分离培养,红树体内尚有大量的内生细菌资源未被发现。
通过用对峙生长法,从24株红树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2株对香蕉叶鞘腐败病菌等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以来自桐花树的Aec23菌株的拮抗作用最强。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Aec23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
|
|
|
1 |
闫强,李彩萍,赵珊珊;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垦殖与稻作;2004年03期 |
2 |
袁国庆;;水稻叶鞘腐败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03期 |
3 |
唐承成;;普定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9年03期 |
4 |
诸葛根樟;;关于水稻叶鞘腐败病几个问题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83年05期 |
5 |
肖满开;叶鞘腐败病与稻纵卷叶螟关系的初步探讨[J];植物保护;1990年04期 |
6 |
马汇泉,孔祥清,吴总江,周传俊,孙庆德,辛惠普;寒地水稻叶鞘腐败病的药剂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年05期 |
7 |
刘海鹰,孙继祥,孙耀宏,姚忠友;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与防治[J];垦殖与稻作;2004年S1期 |
8 |
袁国庆;;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J];农村百事通;2008年10期 |
9 |
李俊,代玉梅,纪关正,何曙光;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与叶鞘腐败病对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1998年12期 |
10 |
刘淑香,王伟,魏波;浅谈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及防治[J];垦殖与稻作;2004年01期 |
11 |
郝利;不同药剂防治稻瘟病和叶鞘腐败病试验[J];垦殖与稻作;2000年03期 |
12 |
诸葛根樟,Lapis,D.B.;水稻叶鞘腐败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生理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5年02期 |
13 |
周向平,肖启明,罗宽,巢进,田慧;烟草黑胫病菌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和鉴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4 |
赵明武;魏玉光;单彩云;;水稻稻瘟病和叶鞘腐败病的综合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
15 |
张立凤;;水稻叶鞘病的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
16 |
李进荣,段玉玺,陈立杰,薛春生;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J];大豆科学;2005年02期 |
17 |
高增贵;陈捷;刘军华;冯晶;赵辉;;拮抗内生细菌B20-006菌株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7年01期 |
18 |
王国金,周明武,董显生,张明亮;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探[J];垦殖与稻作;2004年S1期 |
19 |
诸葛根樟,王连平,郜海燕;水稻褐(紫)鞘病因之探讨[J];植物病理学报;1991年01期 |
20 |
袁军,孙福在,田宏先,崔林,赵廷昌;防治马铃薯环腐病有益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微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