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中H型血管的作用及机制学研究
【摘要】:1.背景骨缺损一直是骨科的难题,关于其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骨与血管生成相互关联,最近的报道发现小鼠骨组织存在一种特殊血管亚型H型(CD31~(hi)Emcn~(hi))血管,其维持骨内独特的代谢微环境,积极调控骨骼的形成。有研究发现H型血管在骨损伤修复早期(14天)大量出现,相关成骨因子与其密切关联。然而,对于骨内H型血管在整个损伤修复周期,尤其是大段骨缺损下的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作用呢?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H型血管机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股骨节段性缺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目的2.1用不同浓度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作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l Stem Cells,BMSCs)及内皮细胞(Endotheliocyte Cells,ECs),确定最佳的药物浓度,探讨DFO的成骨和血管生成作用;2.2使用明胶微球(Gelatin Microspheres,GMs)载药方法记录药物体外缓释情况,评估进一步体内凝胶载药微球支架修复股骨大段缺损的可行性;2.3构建大鼠骨缺损模型,在缺损处植入不同组凝胶载药微球支架,观察缺损修复情况,H型血管、低氧诱导因子因子-1α(Hypoxia Inducer-1 alpha,Hif-1α)及成骨转录相关因子(Osterix,Osx)时空分布特性,探讨H型血管在股骨节段性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3.方法3.1将DFO设计成三个梯度浓度(低浓度30μmol/L,中浓度60μmol/L,高浓度120μmol/L),设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照组(60μmol/L)和DFO+PX-478(Hif-1α抑制剂)组(60μmol/L),观察不同浓度DFO对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作用。3.2将DFO设计成三个梯度浓度,设置PBS对照组和DFO+PX-478组,浓度同前。观察DFO不同浓度下对ECs的体外成血管作用。3.3使用明胶与橄榄油通过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GMs,载入3组梯度剂量DFO微球(DFO-L-GMs组50mg、DFO-M-GMs组100mg、DFO-H-GMs组200mg),同时制备未载药微球组(Empty)及DFO+PX-478-GMs组(100mg)复合微球。分析该药物缓释系统可行性及效能特性。3.4(1)使用X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分析5组大鼠缺损处修复情况,如新生骨小梁数量、骨密度等;(2)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马松染色(Masson)、戈德染色(Goldner)分析5组大鼠缺损新生骨组织情况;(3)使用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分析5组大鼠H型血管数量,生长状况包括形态、分布等;还分析5组H型血管与Hif-1α及Osx潜在联系;(4)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5组大鼠缺损区Hif-1αmRNA、Osx mRNA表达水平,分析H型血管与二者调控机制特点。4.结果4.1 DFO三组浓度对比PBS组均表现出促进BMSCs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其中中浓度60μmol/L钙沉积量最多,此外Empty组钙沉积量最少。4.2 DFO三组浓度对比PBS组成血管数量及总长度均更好,其中中浓度60μmol/L成血管数量最多、总长度最长,此外Empty组两个指标在5组中最差。4.3复合DFO及PX-478的明胶微球均制作成功,药物缓释效能较好,最终释放时间平均最少达到19d,药物缓释表现出4个明显阶段:在释放的最初1天内药物爆发性释放,几乎达到总量的35%。最初的爆发释放后,释放速率开始减慢,直到2天后达到几乎平稳的状态。第3天到13天的平稳状态释放量约占总的释放量的8%。最终,在持续释放期过后,药物释放速率开始急剧增加,并在不到5天的时间内释放了约50%的药物。4.4(1)X片显示12周大鼠股骨缺损处DFO-GMs三组均愈合,Empty组及DFO+PX-478-GMs组仍可见缺损,Empty组缺损最大;(2)Micro-CT重建符合X片结果,其中中剂量组(100mg)几乎完全修复,低剂量组(50mg)和高剂量组(200mg)缺损断端连接,表面仍有缺损,DFO+PX-478-GMs组缺损区可见微小缺损不连续,Empty组表现大段不连续,缺损新生骨小梁数量与重建结果相符合,DFO-GMs组骨小梁数量明显多于其余两组(P0.05),其中Empty组数量明显少于DFO+PX-478-GMs组(P0.05),DFO-M-GMs组明显多于DFO-L-GMs与DFO-H-GMs组(P0.05);(3)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DFO-GMs组新生骨组织明显多于其余两组(P0.05),其中Empty数量明显少于DFO+PX-478-GMs组(P0.05),中剂量组明显多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4周时DFO-GMs组H型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其中Empty组明显少于DFO+PX-478-GMs组(P0.05),中剂量DFO-M-GMs组明显多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P0.05),8周时DFO-GMs组H型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其中Empty组明显少于DFO+PX-478-GMs组(P0.05),中剂量组明显多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P0.05);12周时DFO-GMs组H型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其中Empty组明显少于DFO+PX-478-GMs组(P0.05);荧光共定位结果显示:Hif-1α和Osx均主要分布在H型血管周围。RT-PCR显示:DFO-GMs组中Hif-1αmRNA和Osx mRNA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其中Empty组明显少于DFO+PX-478-GMs组(P0.05),中剂量组明显多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P0.05)。5.结论5.1一定浓度的DFO具有体外促BMSCs成骨诱导分化和促ECs成血管的作用,PX-478具有抑制作用。5.2明胶微球可以长期缓慢释放药物,复合药物置入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修复效果优于传统骨组织工程。5.3 DFO可通过刺激Hif-1α表达促H型血管增殖,以H型血管联合生成大量成骨转录因子Osx为中心的高代谢成骨分化区域,可有效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
|
|
|
1 |
宋程;唐蔚;潘博;蒋益兰;曾普华;张迪;李林洁;;土鳖虫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年16期 |
2 |
李海涛,智绪亭;VEGF、bF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检测在难治性胃溃疡中的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16期 |
3 |
张天禹,邹国耀,唐志宏,高漓,滕若冰,陈静蝉;高能震波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4 |
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J];解剖与临床;2005年03期 |
5 |
杨树青;王志强;张志刚;;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类型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9期 |
6 |
李斯明,查健群,张胜泉,梁佩红,叶惠贞;胎儿长管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J];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S1期 |
7 |
夏国莲;黄兆铨;;淫羊藿苷促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年05期 |
8 |
张天禹;邹国耀;高漓;;高能震波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机制探讨[J];华夏医学;2006年06期 |
9 |
孙富顺,戴建强;胫骨节段性骨缺损六例的重建体会[J];湖南医学;1994年05期 |
10 |
张天禹,邹国耀,唐志宏,高漓;高能震波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能[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2期 |
11 |
丁真奇,翟文亮,康两期,程斌,郭志民,陈志伸;异体脱脂骨板加自体腓骨移植治疗前臂节段性骨缺损[J];中华创伤杂志;2005年08期 |
12 |
马在松,付源,卢开柏,臧素红;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
13 |
袁志,胡蕴玉,马平;骨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回顾与进展[J];现代康复;2001年06期 |
14 |
邹国耀;张天宇;张林;唐志宏;;引导性骨再生联合高能震波修复节段性骨缺损[J];江苏医药;2010年02期 |
15 |
刘彬;林月秋;孔荣;曾养志;;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6 |
杨浩,李彦林,韩睿,李林芝,李世和,曾才铭,赵晓霞;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7 |
任武军
,武小宪
,包三月
,白伟业
,王永兴;肿瘤间质血管数量与大肠癌转移复发的关系[J];人民军医;2002年09期 |
18 |
田祖斌;马小东;;纳米晶胶原基骨与自体骨颗粒修复糖尿病节段性骨缺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年06期 |
19 |
蓝旭;文益民;葛宝丰;刘雪梅;;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修复节段性骨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10期 |
20 |
蔡贤华,罗芝荣,徐永年,郑玉明;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力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