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健脾软肝方抗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

罗大有  
【摘要】: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及发生坏死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慢性、渐进性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有资料表明,肝硬化病人已占我国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其病死亡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肝脏病变,各种肝脏病变长期反复发作均可以导致肝纤维化的生成。因此,能否延缓、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应用意义。 健脾软肝方为现代组方,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肝病实脾”的理论并结合科学辩证而生成的。健脾软肝方的组方中包含了太子参、黄芪、白术、土鳖虫、枳壳、甘草、等多种中药,本组方中的各单味药分别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和中缓急,扶正化邪、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柔肝调肝等作用。虽然健脾软肝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健脾软肝方抗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此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基点。 本研究首先通过确定健脾软肝方对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通过测定各药物组的肝指数,用赖氏法检测各组间ALT、AST的水平以及HE染色法评价各药物组和模型组间的肝纤维化程度。随后在同一模型中,检测健脾软肝方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TGF-β/Smad通路、经典WNT通路和PI3K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在TGF-β/Smad通路的研究中,利用RT-PCR法检测健脾软肝方各剂量组中大鼠TGF-β1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健脾软肝方各剂量组对TGF-β受体数目的影响,以及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实验组中肝组织内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而在经典WNT通路的研究中,以PCR手段检测所有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了WNT-3a蛋白、FRZ1和β-catenin,同时也检测了HNF-4和HNF-6基因的表达水平。在PI3K通路的研究中,主要是利用了RT-PCR法检测了PDGF和PI3K mRNA的表达水平,放免法检测各剂量组中大鼠血清的cAMP水平,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IMP-1和MMP-3蛋白的表达水平。此后,再进一步研究脾脏功能的变化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利用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脾次切除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各药物组大鼠全血中CD4和CD8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以及免疫扩散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G的分泌水平。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在测定健脾软肝方在大鼠星状细胞HSC-T6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其TC50为0.128mg/ml,以此为基础分别设定三个剂量,分别是TC500. 1mg/ml, TC10 0.025mg/ml和TC0 0.00625mg/ml为实验药物浓度。用流式细胞仪以观察健脾软肝方对大鼠HSC细胞上TRAIL凋亡受体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利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体外HSC-T6星状细胞模型相结合,多种检测手段并从多个方面对健脾软肝方的机制进行阐述。通过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确定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在实验中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健脾软肝方高剂量110g·kg-1组和中剂量40g·kg-1组均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表现在能够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指数,降低ALT和AST水平并且缓解肝纤维化进程。而低剂量组20g·kg-1组对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相对较弱。 随后利用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多个肝纤维化细胞/因子通路对健脾软肝方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的TGF-β/Smad通路、经典WNT通路和PI3K通路均有调节作用。在TGF-β/Smad通路的研究中发现,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对肝纤维化大鼠中的TGF-β1的mR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显著下调TGF-β受体数目,并且能够上调SMAD3、下调SMAD7蛋白的表达,调节SMAD3/SMAD7比例。模型组中的TGF-β1受体的阳性比例达到了43%,而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中均少于10%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SMAD3/SMAD7蛋白表达比例在模型组为2.01,而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分别1.08、1.32,低剂量组则为1.63,显示低剂量组对调节SMAD蛋白的作用稍弱。在经典WNT通路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中发现,健脾软肝方各剂量组对WNT-3α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但主要还是通过上调FRZ受体来达到肝纤维化的作用。同时,健脾软肝方还能直接抑制β-catenin的表达。此外,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对HNF-4和HNF-6都具有诱导其表达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在肝纤维化PI3K通路的研究中,主要以PDGF、PI3K基因的表达和TIMP-1、MMP-3蛋白的表达为切入点。发现健脾软肝方能够明显抑制PDGF、PI3K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机体cAMP合成水平,并能调节TIMP-1和MMP-3的比例。在模型组中,肝纤维化的cAMP水平为47.69fmol/μl,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为86.57、76.87和69.88fmol/μl。 在本研究中,也结合了中医理论“肝病实脾”,结合了大鼠肝纤维化中脾脏功能的异常是否与肝纤维化的进程相关。初步研究证实,在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中,大鼠的脾脏功能会出现紊乱,主要表现在CD细胞亚群的失调,IgG过度增高。显示在肝纤维化进程中,机体的自身的过度免疫或者脾脏功能的紊乱都对肝纤维化有加重作用。在该研究中,利用了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脾次切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对大鼠脾脏进行次切除术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过度的自身免疫,并且能够调节CD细胞亚群的比例。而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能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机体过度自身免疫所造成的肝损伤。其中模型组中的CD4/CD8仅有0.85,而脾次切除组为2.21,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为2.36、2.25和1.82。最后在体外HSC-T6细胞系的研究中,利用流式细胞仪发现健脾软肝方在0.1mg/ml对细胞上TRAIL凋亡受体的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与正常HSC-T6细胞组TRAIL的阳性率23.88%相比,健脾软肝方0.1mg/ml组与0.025mg/ml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9.14%、32.72%,分别升高15.26%和8.84%。 综合上述,健脾软肝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健脾软肝方可以影响多种细胞信号通道的,可以从TGF-β/Smad通路、经典WNT通路和PI3K通路来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提高CD4/CD8细胞亚群的比例,并能减弱在肝纤维化过程中机体自身过度的免疫反应对肝脏造成的损伤。同时在凋亡方面,健脾软肝方可以直接上调活化HSC-T6细胞上的TRAIL凋亡受体,使活化的HSC-T6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阶段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文娟;朱人敏;许小兵;杨妙芳;;奥曲肽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J];肝脏;2008年06期
2 李延昌,孙玉凤,冯志杰,宋梅,孙泽明;赤芍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0期
3 胡义杨,刘成,刘平;中药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草药;1996年03期
4 潘雪飞,张长法,宫丽莉;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回顾与展望[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3期
5 赵建勤,赵连三;抗肝纤维化的中药研究近况[J];四川医学;2000年11期
6 颜吉丽 ,周珉;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3年05期
7 沈逢太;中药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概况及述评[J];新中医;1996年03期
8 何庆玲,谢朝良;中药抗肝纤维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9 薛冬英,徐列明,洪嘉禾;浅谈中药复方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1期
10 张弢,李筠;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年02期
11 叶俊茂;丹参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宁波医学;1996年03期
12 苏志达,陈泳宏,李瑜,刘平;影响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疗效的因素[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0年03期
13 张小兰;肖冰;李旭;;肝星状细胞收缩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年02期
14 王要军,权启镇,孙自勤;抗肝纤维化的中草药及其机理[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5 白宇宁,刘绍能,姚乃礼;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8期
16 侯世荣;吴超;周晓军;凌树森;张太和;孙其山;丁琦;;核糖核酸抗肝纤维化的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1期
17 蔡卫民,陈峰;γ-干扰素的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年04期
18 许嘉坤;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年01期
19 王文兵,戴立里,郑元义;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纤维化防治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8期
20 ;扶正化瘀片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美国Ⅱ期临床研究介绍[J];河南医学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海;;中西医结合肝纤维化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闵友江;赵天平;;针灸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A];第十三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经络分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霍清萍;;化瘀清热方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江宇泳;王宪波;;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景民;周光德;孙艳玲;潘登;杨建法;王松山;李文淑;丁效惠;赵雨来;张玲霞;陈菊梅;;复方鳖甲软肝片抗人体肝纤维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尹常健;;化纤方抗肝纤维化30例近期疗效观察[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徐列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的现状和设想[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张荣华;戴裕光;;三七总皂苷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潘陈为;金玲湘;;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信号调节及干预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张荣华;;三七总皂苷干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N、LN表达的研究[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大有;健脾软肝方抗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霞;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黄亮;甘苦口服液的研制及其抗肝纤维化药效学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胡春玲;鳖甲抗肝纤维化活性肽的合成及结构修饰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翁红雷;干扰素-γ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于莉英;基于温散法的肝积散抗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扈晓宇;化瘀扶正攻下方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杨建新;腹部术后疲劳综合征模型及抗术后疲劳方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9 杨丹榕;大鼠IgEFcCH2-3受体阻断与IgEFcCH2-3-FasL诱导肥大细胞凋亡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李玉茹;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在老年性大鼠耳蜗及下丘中表达规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典美;纤化胶囊抗肝纤维化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徐晶;纤化胶囊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孙庆勇;芪冬复肝合剂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爱华;复元愈肝胶囊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5 向芳;围产期大鼠血脂组成与乳腺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芳庚;环境温度变化致大鼠小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郁子扬;大鼠TGFβⅡ型受体胞外区与IFNγ融合表达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智刚;缬沙坦与U0126对大鼠心房纤维化和缝隙连接蛋白40重构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杨科峰;基于BCI的大鼠运动行为控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崔福顺;珍珠梅提取物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延边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书权;单味中草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湘雅医院传染科 欧强;哪些中草药可抗肝纤维化?[N];大众卫生报;2002年
3 陶春祥;何占德;陶钧;中医药六法抗肝纤维化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徐颖慧 蒋月荣;防肝癌要抗肝纤维化[N];人民日报;2007年
5 李焕荣;中药抗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程书权;中草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下)[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7 程书权;中药抗肝纤维化成分的实验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程书权;中草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9 万同己;抗肝纤维化需用高剂量丹参注射液[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闫志安;北京发现抗肝纤维化方剂[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