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十七位针灸名家学术传承及流派探讨

杨秋晔  
【摘要】:我国的针灸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通过众多医家反复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研究,我国针灸医学在研究深度及广度上都有长足进展。医家们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为中心,运用独特的方法,技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学说和流派,这对丰富和发展针灸医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当代著名针灸学者,许多学术思想在针灸学术界已具影响力,且拥有其继承人或拥护者,但对其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经验的层面,未曾从中整理出其较为完整的理论学说,挖掘其中存在的针灸流派因素,对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发展源流,存在现状,传承、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系统研究,除了澄江针灸流派、江苏的陆氏针灸学术流派及上海的杨氏针灸学术流派有较为完整的研究之外,其他流派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况,而本课题对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正好可以弥补以上诸方面的不足。 针灸学术流派是难得的学术结晶,是经过众医家学者学习认可后保存下来的,为避免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因无继承人或无文献记载而失传,应对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认真研究,对现存的针灸学术流派进行挖掘及总结,作为珍贵的针灸学术资料保存下来,这对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播与继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访谈实录及信息采集模板基础上,以“十五”、“十一五”立项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课题中200多位名老中医为筛选对象,根据其所属专业不同,从中筛选出17明针灸核心医家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17位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流派发展现状及传承状况,从流派的角度分析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基于对17位针灸名老中医的研究,运用“当代中医学术流派评价指标体系”,解决当代各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创始人、当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学术特色、临证特点、师承关系、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对当今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及临床疗效等问题,总结出流派分布图(包括师承脉络、地域分布等) 2.总体分析当代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流派概况。参考各家学说教材、研究文章等对当代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流派进行总结提炼。 3.分析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合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现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得出总结出七个较为突出的针灸学术流派:郑氏家传手法、靳三针、澄江针灸学派、陈氏飞针、石氏针法、孙氏腹针、王氏针刺手法。通过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可发现其存在共同点:针灸学术流派强调辩证论治、尤其经络辨证,以辩证施针,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属何经,并进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属络,它可以放映经络本身及所属脏腑的病证,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同时注重选穴配穴组方,由于不同穴位有不同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根据穴位的特定性能和治疗作用而选穴、配穴,灵活运用五腧穴、原络穴、俞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和经外奇穴,互增功效,以提高临床疗效。西医传入的影响,使当代中医学术发生了较之此前要激烈许多的变化,传统的学派在绵延,新学派在现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与科技条件下产生,立足中医传统而融会现代科技,成为现代中医学派形成并发生影响的新特点。名老中医的特色经验、观点、思想既来自传统,又有所创新,并通过某种更可靠的方式绵延,形成新的学派。 对于17位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传承研究可以看出,家传、师传与现代中医教育是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源流因素,而师传仍是当代针灸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但也不难发现,家传的传承方式明显减少。而相对于古代针灸流派,国际交流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承方式逐渐为针灸学家们所推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纵精信;;浅谈针灸处方配穴禁忌[J];河南中医;1984年03期
2 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中针灸处方的概念[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12期
3 国万春;;《针灸玉龙经》处方浅析[J];新疆中医药;1991年02期
4 周庆辉!87级硕士研究生,韩锺!87级硕士研究生,吴九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摘要(续六)[J];上海针灸杂志;1995年02期
5 沈尔安;王登旗;肖继芳;崔锦裕;陈大明;;古今针灸处方用穴基本规律研究分析[J];医学研究通讯;1998年08期
6 杨骏;;试论《内经》针灸处方中的用穴特点[J];江苏中医药;1986年05期
7 张济民;;对“试论针灸处方配穴禁忌”一文的意见[J];中医杂志;1962年08期
8 盛爕蓀;凌煦之;;试论针灸处方配穴禁忌[J];中医杂志;1962年05期
9 沈尔安;王登旗;;针灸处方用穴规律的研究概述[J];广西中医药;1992年01期
10 杜小正,秦晓光;试论脏腑病针灸处方选配穴[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1 毛爱民;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05期
12 魏连海;王卫;孟向文;李志道;;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组方规律[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3 贾瑞明;;浅议《金匮要略》对针灸的指导[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S1期
14 焦新民;;针灸处方[J];现代中医药;1984年05期
15 武鹏;徐维廉;;学术流派与医学发展关系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8年08期
16 富作平;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06期
17 王婧;刘霁宁;;针灸配穴辨证思维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年05期
18 陈燕;;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72例[J];光明中医;2009年01期
19 张善忱;試述处方民■朽穴之我見[J];山东医药;1963年04期
20 翟双庆;《内经》各学术流派概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岗卫娟;王莹莹;杨金生;;试论针灸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是制定针灸标准的关键[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吴锡强;;陕西针灸名家申卓彬针灸学术思想勾玄[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蔡玉颖;刘保延;刘志顺;;痹病针灸辨证论治方法研究探析[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范郁山;廖宇衡;张翠洲;;肖继芳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浅析[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项燕;李瑞;;失眠的病机及针灸临床疗效分析[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姜硕;符文彬;;论针灸处方中针刺顺序问题[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7 施琳;;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兴边缘学科—《经济人类学》[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宋咏梅;王振国;刘更生;田思胜;米鹂;张效霞;;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9 高益民;;赵炳南独特学术流派的初步研究——从编写《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体会谈起[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皮肤科中医外治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10 党跃武;;从知识交流到知识管理——新知识交流论纲[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秀琼;痛经的古今针灸处方用穴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2 赵颖;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黎立;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狄忠;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郑建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中经络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维祥;不同针灸处方对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邵瑛;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子杰;《内经》有关脏腑认识不同理论与观点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谢东宇;孟河医派马派脾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及传承规律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晔;当代十七位针灸名家学术传承及流派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吕子初;探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在针灸治病机理上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婷婷;中风病针灸诊疗特点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4 马力佳;针灸对老年患者P16基因定量表达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曹锐;治疗头痛的古典及现代文献中针灸处方的整理及处方规范化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6 富作平;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7 樊旭;泄泻病古、今针灸处方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8 文清亮;杨医亚教授对针灸学的贡献[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傅健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取穴规律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海英;古今胃脘痛针灸处方的整理及配穴规律的探析[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小艳;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世巍:培育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流派[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医院学术流派[N];浙江日报;2001年
3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宋咏梅;正确认识学术流派特色[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山东中医药大学 宋咏梅;当前学术流派研究不可忽视的3个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5 中国中医科学院 余赢鳌;对学术流派要学而不泥[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向佳;聚焦珠江论坛: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冯磊 珊石 (本报记者 冯磊);发展学术流派有助发扬中医特色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施仁潮;读《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有感[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张效霞;中医古今学术流派研究管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张效霞;学术流派划分存在的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