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保存血小板及其制备的血小板凝胶促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
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冰冻保存剂对混合血小板及其制备的血小板凝胶质量的影响。
2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冰冻血小板对wistar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的有效性。
方法
1体外实验研究
1.1冰冻保存剂储存液
组方储存液为三种:①纯二甲基亚砜(DMSO),②50×Thrombosol(第二信使调节剂,TS)溶液:阿米洛利12.5mmol/L、腺苷5mmol/L、硝普钠2.5mmol/L溶解于1L纯二甲基亚砜(DMSO)中即为50×TS,③50×(2%DMSO+1/2TS)溶液:阿米洛利6.25mmol/L、硝普钠1.25mmol/L、腺苷2.5mmol/L溶解于1L纯DMSO中即为50×(2%DMSO+1/2TS)。
1.2混合富血小板血浆(Pooled Platelet-rich plasma, P-PRP)的制备及分组
采集健康合格献血者全血400ml,制备单袋PRP,汇集为P-PRP,调整个数使其达到1000×109/L左右。P-PRP留取5ml为新鲜血小板对照组(n=6),然后再分成五等分,制成终浓度为2%DMSO(A组)、5%DMSO(B组)、2%DMSO+TS(C组)、2%DMSO+1/2TS(D组)、及无添加任何保存剂组(E组)为实验组,共六组,放如-80℃冰箱保存。在新鲜血小板保存3天(day,d)及冰冻保存剂组保存1、2、4、8周(week, w)时,37℃水浴复温5分钟(min)。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PH值、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CD62p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的制备
P-PRP和10%葡萄糖酸钙按照10:1的比例制备血小板凝胶(PG)。检测血小板凝胶上清中生长因子PDGF、VEGF、EGF和TGF-β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动物实验研究
2.1PG纱布的制备
使用纯DMSO(终浓度2%)冻存P-PRP(计数为1000×109/L左右)后放入-80℃的冰箱保存备用,冰冻两个月后,解冻计数为(680±10)×109/L。P-PRP与10%葡萄糖酸钙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制备冰冻血小板凝胶纱布(Frozen PG)、新鲜血小板凝胶纱布(Fresh PG).
2.2实验动物造模、分组
15只大鼠于脊背两侧做4个直径为1.3cm的全层皮肤缺损。按照随机的原则分别外敷Frozen PG纱布(A组)、Fresh PG纱布(B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纱布(C组)、生理盐水纱布(对照D组),并用无菌3M医用透明敷料固定。于实验的Id、2d、3d、5d、7d、9d、11d更换辅料,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于Id、3d、5d、11d处死大鼠取病理组织标本并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1体外实验研究
冰冻保存1w时,A、B、C、D、E五组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93.1±1.5%、95.7±1%、95±1%,93.8±1.5%,64.2±2%,对照新鲜血小板组保存3d回收率为56±2%,A、B、C、D四组明显优于E组及新鲜对照组(F=8,697,P=0.000)。2及4w时A、B、C、D四组血小板回收率变化不大,8w时明显下降为76±2%,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组略显优势,但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MPV及PH值的检测中A、B、C、D四组均优于E组及新鲜对照组(P0.0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D62p表达率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保存3d时,高为78±1.5%,E组为63.2±2%,A、B、C、D四组保存8w时为53.2±2%,明显优于对照组及E组(P0.05),四组间无统计学意义。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PDGF、VEGF、EGF和TGF-β的含量在保存1w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四种生长因子含量均有所下降,在保存4w时依然与对照组保存3d时相当,保存8w时略低于对照组。
2动物实验研究
各组创面愈合率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A、B两组创面红润、干净、无渗出物、结痂早、肉芽组织生长丰富、创面触之易出血、愈合后创面平整。伤后早期1d、3d和5d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A、B组优于C、D组(P=O.017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显示A、B两组在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等方面优于C、D两组,CD31的表达比C、D两组高,CD68的表达比C、D两组出现早,并且表达量高于C、D两组。
结论
1冰冻保存剂保存血小板,2%DMSO及2%DMSO+TS组略显优势,可小剂量保存血小板应用于创伤愈合;PLT、MPV、PH值、CD62p及生长因子的含量在8w之内均优于保存3d时的新鲜血小板。
2冰冻血小板PG在创面愈合方面显示了与新鲜血小板PG同样的促愈合作用,明显优
于单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
|
|
|
1 |
袁中晶;;冰冻血小板中出现絮状物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01期 |
2 |
马海峰;孟莉;黄庆香;任惠玲;;微量注射泵在制备冰冻血小板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06期 |
3 |
徐卫平,施素月,林福地,黄丹芬;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疗效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4年06期 |
4 |
李巧玉,葛峰,吴晓燕,何锐洪,肖少春,刘小雯;-80℃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年02期 |
5 |
李宗生,杨晨曦,赵嫣红,王峰;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上应用比较[J];社区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
6 |
冯岩;刘艳;;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15期 |
7 |
洪俊,徐洪卫,姚锦炎,王浦南;硝普钠对冰冻血小板表面CD62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年02期 |
8 |
孙艳萍,袁媛,陈召江,刘广彩,孙洪艾;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聚集的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年02期 |
9 |
曲宏晶;刁文卿;钟传村;;机采冰冻血小板保存质量指标变化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S1期 |
10 |
赖东生,陈岑;二甲基亚砜(DMSO)对血小板体外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6期 |
11 |
嵇月红,张电安;冰冻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2 |
李明;;机采冰冻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2007年21期 |
13 |
程云;冰冻血小板解冻后絮状物出现原因分析[J];齐鲁医学检验;2005年04期 |
14 |
李建华;王凤艳;冯亚青;;机采冰冻血小板质量分析[J];河北医药;2006年01期 |
15 |
何云侠;刘红梅;徐春玲;;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337例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3期 |
16 |
张义兵;沈莉;王慧茹;李建民;李晓玉;刘晓敬;;汇集冰冻血小板的质量探讨[J];河北医药;2009年01期 |
17 |
闫冬梅,丁巾,田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应用的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年01期 |
18 |
纪红星;邹文;周建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年06期 |
19 |
吴命华;谭曼虹;陈建明;蔡丹;何杜;;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S1期 |
20 |
刘景汉;欧阳锡林;庄远;李卉;孙桂香;陈麟凤;车辑;;-80℃长期保存血小板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