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情顽固,病程较长,迁延反复,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相关症状具有悠久的历史,穴位埋线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治疗方法,在穴位内注入羊肠线,通过羊肠线在体内吸收而产生—系列复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穴位埋线既保留了针灸的优势,又可延长每个穴位刺激时间,缩短病人治疗时间,临床疗效肯定。本课题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盆腔炎,观察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差别,为穴位埋线治疗本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按照电脑随机生成数字奇数分配到穴位埋线组,偶数分配至常规针刺组进行对照研究。穴位埋线组选穴:分为两组,①气海、归来、肝俞,②关元、次髎、血海(归来、肝俞、次髎、血海均为双侧,两组交替使用)。隔10日埋线一次,埋线3次为一疗程。如恰为女性月经期,则顺延至月经干净后的次日进行埋线。治疗两个疗程后检测相关指标,评价疗效。常规针刺组选穴同埋线组,隔日治疗一次,女性月经期间停针,10次为一疗程,间歇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治疗2个月后进行评价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结果: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台湾元品中医诊所,观察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共完成64例病例观察,穴位埋线组33例,常规针刺组31例。通过对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P0.05),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1月后,比较穴位埋线组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有明显降低,经t检验,(P0.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有明显降低,经t检验,(P0.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积分的差值相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相比于常规针刺组,对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更加明显。
2.治疗后中医症状复常率: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下腹疼痛复常率为63.33%,常规针刺组为51.72%;腰骶胀痛方面,穴位埋线组复常率为89.29%,常规针刺组复常率75.86%;带下量多,穴位埋线组复常率86.67%,常规针刺组29.41%;带下色黄复常率穴位埋线组为78.26%,常规针刺组复常率40.00%;带下味臭穴位埋线组复常率为71.43%,常规针刺组83.33%;神疲乏力方面,穴位埋线组复常率为73.08%,常规针刺组复常率为54.17%;低热起伏方面,穴位埋线组复常率为66.67%,常规针刺组100.00%;月经失调方面,穴位埋线组复常率17.65%,常规针刺组复常率为33.33%;经行腹痛加重穴位埋线组复常率为80.00%,常规针刺组复常率为70.59%;胸胁乳房胀痛复常率为85.00%,常规针刺组复常率为26.32%;经血暗红有血块方面,穴位埋线组复常率80.00%,常规针刺组复常率为66.67%。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前后局部体征复常率比较: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子宫活动受限、压痛体征复常率为76.67%,常规针刺组为56.00%;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一侧附件增厚、压痛体征复常率为47.06%,常规针刺组为54.55%;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双侧附件增厚、压痛体征复常率为46.15%,常规针刺组为28.57%;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骶韧带增粗、压痛复常率为72.73%,常规针刺组为37.50%。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4.治疗1月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1月后穴位埋线组痊愈6例,占19.18%;显效17例,占51.52%;有效9例,占27.27%;无效1例,占3.03%。常规针刺组痊愈4例,占12.90%:显效6例,占19.35%:有效13例,占41.94%:无效8例,占25.81%。经卡方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的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
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证型间疗效比较:治疗1月后,穴位埋线组属于湿热瘀结型患者共计17例,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0例;常规针刺组属于湿热瘀结型患者共计12例,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3例;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湿热蕴结型患者,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穴位埋线组属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共计11例,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0例;常规针刺组属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共计12例,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2例;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穴位埋线组效果为优。穴位埋线组属于寒湿凝滞型患者共计5例,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常规针刺组属于寒湿凝滞型患者共计12例,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7例,;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寒湿凝滞型,穴位埋线组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
6.不良反应:穴位埋线组共7人次局部出现皮下瘀血,1人次出现痛感持续超过2天,4人出现酸胀感持续超过2天。常规针刺组4人次针刺局部出现皮下血肿,2人出现酸胀感持续超过2天。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痊愈,无感染等明显后遗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穴位埋线组及常规针刺组均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穴位埋线组较于常规针刺组,对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更明显。在改善下腹痛、腰胀痛、带下味臭、经行腹痛加重方面,两组复常率相当。穴位埋线组改善带下量多、带下色黄、神疲乏力、胸胁乳房胀痛等方面,复常率优于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组在带下味臭,低热起伏,月经失调等方面,复常率优于穴位埋线组。在改善子宫活动受限、压痛,方面,骶韧带增粗、压痛方面,穴位埋线组复常率优于常规针刺组。在附件增厚、压痛(一侧或者双侧)方面,两组复常率差异不明显。穴位埋线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穴位埋线组效果为优。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
|
|
|
1 |
陈力峰,陈文;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癫痫72例[J];中国针灸;1998年10期 |
2 |
龙千里,张文春;穴位埋线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J];新医学;2002年06期 |
3 |
徐海云;徐桂林;;埋线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7年02期 |
4 |
陆健;葛堂;赵敬阳;;穴位埋线麻醉试验过程和首例成功的汇报[J];天津医药;1976年09期 |
5 |
徐三文;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1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994年03期 |
6 |
周友龙,张丽蓓,申霞;穴位埋线对大鼠胆汁返流性胃炎胃粘膜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06期 |
7 |
赵健民,赵占宏,陈红梅;穴位埋线并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28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年08期 |
8 |
叶珩!桂林541001,叶平初!桂林541002;耳、头、体穴联合埋线治疗心律失常[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2期 |
9 |
刘卫平,林展增,吴建琼;穴位埋线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0 |
刘卫平,邢之华,林展增,吴建琼;穴位埋线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影响[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1 |
王莉莉,阿地里江;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11期 |
12 |
谌拥军;穴位埋线为主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30例[J];中国针灸;1997年04期 |
13 |
哈志国;穴位埋线为主治疗颈椎病6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11期 |
14 |
李守昌;穴位埋线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8年12期 |
15 |
郭海龙;合谷足三里穴位埋线治疗消化不良105例[J];人民军医;2004年01期 |
16 |
戴珍,王爱峰,杨占江;脊柱定点侧扳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四川中医;2004年05期 |
17 |
王荣莉;;穴位埋线加火针治疗脓毒型痤疮1例报道[J];中国民间疗法;2006年11期 |
18 |
高君;;专家详解埋线减肥 最受关注问题逐个答[J];瘦佳人;2009年10期 |
19 |
李兴华;穴位埋线加服灭滴灵治疗胃溃疡74例[J];北京中医;1992年04期 |
20 |
高林甦;穴位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38例[J];中国针灸;199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