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目的
1、临床研究
本课题通过搜集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理化指标及肾脏病理结果,建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要素和理化指标、病理分型的观察表和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和理化指标、病理分型的关系,实现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2、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正常人与狼疮性肾炎患者及狼疮性肾炎患者热毒炽盛型和脾肾阳虚型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筛选出差异性表达蛋白,发现狼疮性肾炎的相关蛋白和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与中医某一证候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及其特征,探索蛋白质表达图谱与疾病中医分型之间系统的有规律的联系,为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
方法
1、临床研究
将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本证(热毒炽盛、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风湿内扰)、兼证(血瘀、湿热),并进行临床理化指标及肾脏病理资料的采集,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系统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2、实验研究
对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人及狼疮性肾炎热毒炽盛型与脾肾阳虚型的血清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凝胶用银染显色,扫描仪获取凝胶图像并对其进行软件分析,找出差异蛋白点,对差异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质谱分析,获得肽指纹图谱,通过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鉴定蛋白质。
结果
1、临床研究
本研究共选病例120例,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肾脏病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全面系统分析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肾脏病理的相关性,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分析: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其中男性14例,年龄20岁-38岁,平均年龄27.6±5.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5年,平均28.3±6.5月;女性106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32.5±8.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年,平均36.7±9.3月;
(2)中医证候分布:通过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证以脾肾气虚型最多见,共35例(29.2%);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分别有26例(21.7%)、16例(13.3%)、14例(11.7%)、13例(10.8%),风湿内扰型16例(13.3%);兼证包括血瘀型和湿热型,分别为56例(46.7%)和41例(34.2%)。
(3)病理分型:通过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最常见的病理分型是Ⅳ型,共87例(72.5%),其次是Ⅴ+Ⅳ型、Ⅴ型和Ⅲ型,分别有10例(8.3%)、8例(6.7%)、8例(6.7%);Ⅴ+Ⅲ型有6例(5%),Ⅱ型5例(4.2%),Ⅰ型和Ⅵ型分别有4例(3.3%)和2例(1.7%)。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分型无相关性。
(4)临床分型:通过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最多72例(60%),慢性肾炎型36例(30%),隐匿性肾炎型和急进性肾炎型分别6例(5%)、4例(3.3%)。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无相关性。
(5)免疫指标:通过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ANA全部阳性(100%),血清补体C3降低者104例(86.7%),抗ds-DNA|阳性者101例(84.2%),抗ssA阳性者55例(45.8%),抗Sm阳性者41例(34.2%),抗ssB阳性者33例(27.5%), ANCA阳性者4例(3.3%)。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无相关性。
(6)狼疮病情活动度分期:通过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中,SLE-DAI积分最低为4分,最高为28分,平均(16.28±5.46)分。以狼疮重度活动(SLE-DAI≥15分)为主,共70例(58.3%),其次为中度活动33例(27.5%),轻度活动者14例(11.7%),无活动者仅有3例(2.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医证型与狼疮病情活动分期无相关性。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中医证型与SLE-DAI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气阴两虚型的SLE-DAI积分最低(12.69±5.06分),明显小于脾肾阳虚和热毒炽盛型的SLE-DAI积分(P0.05);风湿内扰型的SLE-DAI积分低于脾肾阳虚型(P0.05)。表明气阴两虚与脾肾阳虚及热毒炽盛型间的SLE-DAI积分、风湿内扰型与脾肾阳虚型的SLE-DA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证型之间的SLE-DAI积分无明显差异。
(7)临床表现:通过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中,肾外脏器的表现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共92例(76.7%),发热36例(30%),关节炎49例(40.8%),面部红斑44例(36.7%),口腔溃疡25例(20.8%),光敏感25例(20.8%),浆膜炎18例(15%),神经系统损害6例(5.0%);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医证型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
(8)理化指标:理化指标WBC、TG、LDL-C和HDL-C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热毒炽盛组LYM明显低于肝肾阴虚组和脾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LYM低于肝肾阴虚组,其余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脾肾阳虚组RBC明显低于肝肾阴虚组和气阴两虚组,其它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脾肾阳虚组HGB明显低于肝肾阴虚组,其它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气阴两虚组PLT明显高于湿热组,其它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血瘀组FIB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组;脾肾阳虚组ALB水平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脾肾气虚、风湿内扰和湿热组,血瘀组ALB水平明显低于肝肾阴虚,其它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脾肾阳虚组BUN、CREA、UA和Cys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其它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肝肾阴虚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血瘀组,其它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说明中医证型与LYM、RBC、HGB、PLT、FIB、BUN、CREA、UA和Cys水平可能有关。
2、实验研究
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选取4例正常对照组、4例热毒炽盛型LN患者和4例脾肾阳虚型LN患者进行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实验结果显示:LN患者热毒炽盛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表达的差异点有5个,热毒炽盛型高表达的蛋白质是免疫球蛋白亩链C和间a-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重链H4,脾肾阳虚型高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角蛋白10;正常人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差异点有4个,狼疮性肾炎高表达的蛋白质是α1-抗胰蛋白酶和α1-抗糜蛋白酶,正常人高表达的是二硫键异构酶A6蛋白。
结论
1、临床研究
(1)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分型、临床分型、免疫指标及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2)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SLE-DAI存在相关性。
(3)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LYM、RBC、HGB、PLT、FIB、BUN、CREA、 UA、CysC水平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相关性;而与WBC、TG、LDL-C和HDL-C无相关性。
2、实验研究
正常人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表达有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有助于揭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或作为其新的生物标记物,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热毒炽盛型与脾肾阳虚型LN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表达有差异,提示同一疾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蛋白质表达不同,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对中医证候的发生机制进行阐释。
|
|
|
|
1 |
陈山源;王丽萍;张勇;陈建;;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年04期 |
2 |
李显红;汤水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的研究前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
3 |
庄玲玲;郑京;冯木兰;郑春盛;陈雪兰;刘芳;江敏;吴宽裕;;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调节性T细胞、IL-6、IL-17的关系[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4 |
刘维;刘晓亚;张宏博;张磊;王熠;房丹;贾宁;于广莹;高春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2期 |
5 |
尤晓娟;温成平;谢志军;范永升;;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治疗不同阶段证型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年12期 |
6 |
姜平;肝转移癌动脉造影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11期 |
7 |
朱(门辟)疆;解冰;;慢性肾小球疾病心钠素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年04期 |
8 |
庞薇,卞国本;小儿肺炎X线征象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01期 |
9 |
胡雪珍,恽敏;渗出性胸膜炎中医证型的X线表现[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
10 |
潘志恒,陈国浩,梁九根,王连源,卢献平;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与核素胃排空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年03期 |
11 |
陈平,胡红,王明月,蒋亚非,叶灵英,白晓雪;女性盆腔肿块超声征象与中医证型关系初探[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年05期 |
12 |
陈伯钧,张敏州;心绞痛不同证型心律失常发作类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1期 |
13 |
周福生;黄志新;劳绍贤;罗琦;黄烈平;吴惠英;;30例食管溃疡的临床资料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0年04期 |
14 |
胡庆全;脑梗塞中医证型与微循环关系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1年04期 |
15 |
孙维峰,孙桂华,毛婷丽,董哲,徐伟,王小春;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与胃动力改变关系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6 |
王邦才,何伟芳,贺娟;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中医证型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5期 |
17 |
叶人,徐晓峰,程志清;摄生对高血压病病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2期 |
18 |
章赛月,程志清;老年高血压病证型调查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10期 |
19 |
谭竞;慢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关系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5期 |
20 |
廖慧慧,缪江霞;慢性盆腔炎性不孕患者中医证型与微生态的相关性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