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EV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合理规范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12年至2015年1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4条肢体共计180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治疗新进展探讨血管腔内治疗(EVT)合理和规范应用。结果:137例患者其中有吸烟史占35.8%、有高血压占75.9%、有糖尿病占58.4%、有高血脂占43.8%、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占36.5%、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占68.6%。患者合并冠心病占33.6%、合并脑血管病史占36.5%。184条肢体按照病变不同部位分类,其中以主髂动脉病变为主19条肢体(10.3%),以股胭动脉为主39条肢体(21.2%),以膝下病变为主54条肢体(29.3%),多节段病变72条肢体(39.1%)。按照临床症状分级分类,重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ord分级3级)28条肢体(15.2%),静息痛(Rutherford分级4级)89条肢体(48.4%),轻微组织缺损(Rutherford 5级)47条肢体(25.5%),组织溃疡坏疽(Rutherford分级6级)20条肢体(10.9%)。按照SCAI外周动脉疾病介入共识,对本研究中单节段病变的治疗推荐等级按照恰当的治疗(Appropriate Care, AC)、可能恰当的治疗(May Be Appropriate Care, MBAC)和极少恰当的治疗(Rarely Appropriate Care, RAC)进行评价。其中19例主髂动脉病变患者,推荐等级为恰当的治疗(AC)19例;39例股胭动脉病变患者中推荐等级为恰当的治疗(AC)38例,可能恰当的治疗(MBAC) 1例。54例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中推荐等级为恰当的治疗(AC)33例,可能恰当的治疗(MBAC)17例,极少恰当的治疗(RAC)4例。按照常规的技术评价标准,主髂动脉病变为主患肢19条,技术成功率100%;股胭动脉病变为主患肢39条,重建成功37条(其中包含2条股深动脉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4.9%。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患肢54条(包含无流出道1条),重建成功51条,靶动脉重建失败3条,技术成功率94.4%。72条多节段病变(包含膝下无流出道29条),技术成功58条,技术成功率80.6%。按照本研究技术评价标准,膝下动脉技术成功(TS)42条(77.8%),部分成功(PS)9条(16.7%),完全失败(CF)3条(5.6%)。多节段病变技术成功(TS)46条(63.9%),部分失败(PF)26条(26.1%),完全失败(CF)0条(0%)。180次腔内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共16例(8.9%),其中严重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3.3%。围手术期死亡4例,围手术期死亡率2.2%。本研究中5例患者行股深动脉重建术,随访4-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6月),随访期内均成功保肢。结论:1、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合并症应该持续整个治疗过程。2、腔内治疗的合理应用应充分考虑:临床症状、预期治疗效果、血管病变情况、全身合并症。如何把握膝下动脉腔内治疗的合理应用是技术的难点,仅依据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决策已有局限,SCAI外周动脉介入共识对适应症的把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LEGS评分系统对选择治疗决策也具有参考价值。Jenali膝下流出道分级及干预方法、侧支评分系统对膝下动脉重建也具有一定价值。3、侧枝循环在下肢血运重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股浅动脉重建困难时,重建股深动脉改善下肢缺血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4、ASO的腔内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性高,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合并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