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补肾解毒方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疗效及对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影响的研究

张清仲  
【摘要】:目的:应用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观察其疗效;研究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疗效的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机制;探索艾滋病治疗的免疫活化与免疫耐受之间的平衡。方法:(1)应用SIVmac239注射建立16只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随着感染时间的变化,观察健康组、模型急性期、模型慢性期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液常规、血液和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中天然免疫因子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和α-防御素的变化、血浆SIV病毒载量以及胃肠道粘膜、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2)将16只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组8只应用课题组长期研究中药治疗艾滋病组方优化研制的补肾解毒方治疗,每日1次下胃管灌胃,剂量4.5g.kg-1.d-1,连续90d。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30天、第50天、第80天和治疗第100天时检测治疗组和模型组的血液常规、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SIV病毒载量;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50天和治疗第100天时检测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并与健康组比较,客观评价其疗效。(3)在治疗前处死4只模型对照猴子,治疗第50天处死4只治疗组猴子,治疗第100天时处死治疗组和对照组猴子各4只,取静脉血、腹股沟淋巴结、胃和回肠组织标本。检测处死猴子的胃肠道组织和淋巴结病理;应用ELISA检测血浆和胃肠道粘膜中天然免疫因子MBL、分泌型IgA(SIgA)、α-防御素,白介素12(IL2)、白介素15(IL15)的浓度;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蛋白受体CCR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NF-KB、TLR4、TLR7的表达情况;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56、CD103、CD11c、CD80、CD86分子的变化情况,探索艾滋病的天然免疫调节机制和免疫活化与免疫耐受的平衡机制。结果:(1)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造模后血常规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值里,AIDS模型组、AIDS治疗组与健康组病毒载量对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模型组和治疗组均有较高的病毒表达,健康组未检测到病毒;AIDS治疗组、AIDS模型组与健康组之间CD4%、CD8计数、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治疗组和AIDS模型组之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AIDS治疗组的CD4%、CD4/CD8低于健康组,CD8%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模型组CD4%、CD4/CD8低于健康组,CD8%、CD8计数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治疗组、AIDS模型组与SIV急性感染组之间CD3计数、CD4计数、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艾滋病模型组和治疗组淋巴结病理、回肠和胃组织病理符合人类艾滋病病理表现;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的CD4计数、CD8计数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2)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血浆天然免疫因子的变化情况:恒河猴SIV病毒感染急性期MBL变化有统计学意义,CD4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血浆MBL浓度下降趋势;恒河猴SIV急性感染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从第1周开始,血浆α—防御素浓度呈上升的趋势。(3)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的疗效:①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可以显著提高其CD4%、CD4计数、CD8%、CD8计数,并能维持CD4/CD8水平。②AIDS治疗组和健康恒河猴的比较发现:治疗前治疗组CD4%、CD4/CD8低于健康组,通过补肾解毒方治疗组提高了 CD4%、CD4/CD8计数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发现:治疗组和模型组CD4%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3),治疗组CD4%高于模型组(P=0.001);治疗组和模型组CD4计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3),治疗组CD4计数高于模型组(P=0.006);治疗组CD8%高于模型组(P=0.000);治疗组和模型组CD8计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4),治疗组CD8计数高于模型组(P=0.001);治疗组CD4/CD8计数高于模型组(P=0.003)。④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发现补肾解毒方有一定的清除血浆SIV病毒的功效,治疗组病毒载量低于模型组(P=0.001),而且治疗组治疗30天后有编号147和编号357两只猴重复检测未检测出血浆SIV病毒,其他治疗组病毒降幅达到1.851og,治疗50天后平均降幅达到0.951og。⑤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病理学比较发现补肾解毒方可改善胃粘膜固有层炎细胞浸润,减少淋巴滤泡和粘膜下胶原纤维沉积。防止肠粘膜炎细胞浸润和Peyer' s斑形成。改善淋巴结的淋巴滤泡溶解和衰竭,促进淋巴组织增.生和血管循环改善。⑥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免疫组化比较发现: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CD4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1),治疗组CD4高于模型组(P=0.000);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CD8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2),治疗组CD8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可提高淋巴结产生CD4、CD8淋巴细胞。⑦经过补肾解毒方治疗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模型对照组,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药物毒副反应,模型组有一只猴子出现艾滋病衰竭表现而死亡。(4)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疗效的天然免疫调节机制:①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MBL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4);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胃粘膜MBL水平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② 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α-防御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胃肠道粘膜α-防御素水平明显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③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IL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肠粘膜IL2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IL15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肠粘膜IL15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⑤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SIgA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肠粘膜SIgA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胃肠道粘膜SIgA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⑥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下调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粘膜CCR5、肠粘膜CCR5胃粘膜NFκB(p65)、肠粘膜NFκB(p65)、胃粘膜TLR7、肠粘膜TLR7、胃粘膜TLR4肠粘膜TLR4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治疗50天组各指标表达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⑦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上调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肠道粘膜中MAVS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⑧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上调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粘膜CD56、肠粘膜CD56、胃粘膜CD11c、肠粘膜CD11c、胃粘膜CD103、肠粘膜CD103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⑨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下调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粘膜CD80、肠粘膜CD80、胃粘膜CD86、肠粘膜CD86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1)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逐渐进展为AIDS期,从临床症状表现、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结和肠胃组织病理均区别于急性感染期模型,而与人类AIDS病情相似。(2)补肾解毒方治疗恒河猴AIDS模型,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能提高外周血和淋巴结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尤其对CD8T淋巴细胞数量提高更明显。(3)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通过改善肠胃粘膜组织病理,促进天然免疫NK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和功能增强,DC与T细胞结合后会大量分泌多种天然免疫因子(MBL、α-防御素、IL2、IL15、SIgA),从而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从而抑制SIV病毒的复制;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启动MAVS信号通路,下调NFK B和CCR5的表达,减少了病毒结合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从而提高了血液和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水平;提高CD56、CD103、CD11c的表达,降低CD80、CD86的表达,形成免疫耐受,防止免疫过度活化造成的损伤。因此,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形成了免疫活化与免疫耐受之间的平衡,延缓了疾病的进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徐华丽;;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与脑血管变化的动态研究[J];影像视觉;2016年Z3期
2 邹海峰;赵春玲;陈燕;王西霞;竹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牵张反射对心率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7年01期
3 任继山;;模型组转换算法在机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J];上海航天;2007年05期
4 张文杰;龙飞;刘霞;王韶;;基于最小模型组最优模型扩展的机动目标跟踪方法[J];现代雷达;2015年03期
5 任继山;;模型组转换算法在工程应用中的改进研究[J];现代雷达;2007年03期
6 王华;陈锐;周全红;江伟;;背根神经节8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3年06期
7 田光晶;马丛丛;许继取;;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筛选[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7年01期
8 贲莹;张凤华;梁文杰;张冬;方倩;;丙戊酸抑制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年02期
9 张玉明;孙君军;刘伟峰;戚世芳;常永超;;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年03期
10 王海明;;参与教学:编外学员的追梦[J];新课程(综合版);2015年05期
11 曹毅;徐雷鸣;潘勤;王晓颖;沈峰;陈光瑜;范建高;;黄连素灌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年02期
12 陈小囡;;蜂胶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健康研究;2009年02期
13 严冬;李兰娟;杜维波;曹红翠;;冬虫夏草对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抗脂质氧化作用[J];浙江医学;2006年03期
14 龙菊华;周伯庭;李波;李新中;;茶多酚对染铅大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5 季留连;谢丽;张定虎;钱汉清;禹立霞;陈红;严文跃;胡文静;;四神丸对伊立替康所致小鼠迟发性腹泻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06期
16 唐曦;杨松;苟博;吴少平;江亮;刘洪;;高脂喂养联合免疫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18期
17 李琳;焦晓民;;心痛贴贴敷对大鼠心肌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年20期
18 彭罗根;赵会民;张剑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浅低温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年01期
19 袁鑫;郑红;角建林;吴超;赵宏斌;唐薇;;口服恒古骨伤愈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育民;陈晓洁;刘晓霞;陈雪皎;王雪玲;;八珍汤对化疗小鼠T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豆虎;李萍;;辛伐它汀干预肺动脉高压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3 李玉中;;复方甘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勇炫;吴伟康;吴以岭;张选红;;蜈蚣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的NO机制研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光春;崔民英;侯秀娟;朱跃兰;;活血解毒方对干燥综合征小鼠颌下腺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友龙;李建生;高剑峰;;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再生的变化意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阎明;张喜红;刘莉;孟繁立;张莉;朱萍;;美能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干预及治疗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邓辉;金明;苑维;李宏;郭梅;;明目地黄丸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孙要武;孙玲娜;李永志;李省三;;枸杞果防治大鼠脂肪肝的实验研究[A];食物功效成分与健康——达能营养中心第九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凤芹;张艳虹;;芎芍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小凹蛋白-1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仲;补肾解毒方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疗效及对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石咏梅;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脑泰方对局灶性脑缺血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魏大能;针灸对UC模型小鼠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景伟超;抗支糖浆对CVA豚鼠模型Th17/Treg失衡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卢战军;IL-35在DSS诱导IBD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和分子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6 伊丽萦;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马鲁波;气血并治方干预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介入术后血流灌注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8 乌日图那顺;蒙药“伊赫汤”对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孟达理;麻黄多糖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王加谋;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鑫;白细胞介素21在HBV小鼠模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黎少志;TY501对COPD的治疗疗效及机制的探索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3 胡玉伟;Nrf2-ARE信号通路在矽肺发生过程中的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4 王玲洁;基于细胞自噬探讨蛇菰多糖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8年
5 陈俊奇;冠心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兔IL-8、IL-10及CD105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王烨;基于肠道菌群及LPS/TLR-4/NF-κB信号通路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T2DM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机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张大燕;天麻对帕金森小鼠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的转录组学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付昆;基于偏头痛模型痛觉敏化的正天丸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张益多;TLR4-NLRP3-IL-1β通路在阪崎克罗诺杆菌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10 陈四玉;马齿苋/鱼腥草—益生菌联用对热毒证小鼠腹泻的预防效果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单萍;黄角颗粒抗脑梗死作用机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传承创新 杏林更有后继人[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