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CFS大鼠HPA轴及免疫影响与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2Hz、100Hz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的影响。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2Hz、100Hz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HPA轴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临床及动物实验两个方面: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100Hz组31例,2Hz组30例,常规针刺组31例。100Hz(100Hz,1mA)组取穴:以背俞穴为主,选取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2Hz(2Hz,1mA)组取穴同100Hz组。常规针刺组取穴同100Hz组及2Hz组,不加电刺激。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根据各组患者疲劳积分、抑郁积分、焦虑积分、SF-36各维度积分、33个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评价。其中疲劳、抑郁、焦虑量表积分分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SF-36各维度积分、33个临床症状积分分两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治疗前,治疗2疗程后)。2.动物实验以SPSS20.0随机数字生成器将6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100Hz组、2Hz组、常规针刺组、模型组各12只。采用睡眠剥夺+力竭游泳+慢性束缚对100Hz组、2Hz组、常规针刺组、模型组大鼠进行造模刺激。造模结束后进行治疗:100Hz(100Hz,1mA)组治疗取穴: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2Hz(2Hz,1mA)组治疗取穴同100Hz组。常规针刺组取穴同100Hz组及2Hz组,不加电刺激。以上组别在进行治疗同时继续同前造模刺激,模型组继续同前造模刺激但不治疗,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各组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与治疗后进行行为学评估,治疗4周后经腹主动脉采血、断头取脑,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液中免疫因子水平、ACTH与C0RT水平,以qPCR法检测其下丘脑 5-HT1aRmRNA、CRHmRNA 的表达。结果:1.疲劳积分:治疗1疗程后,2Hz组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积分比较,2Hz组低于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三组患者的疲劳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Hz组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积分:治疗1疗程后,2Hz组及100Hz组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Hz组与100Hz组、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三组患者的抑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Hz组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焦虑积分:治疗1疗程后,2Hz组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组间比较,2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Hz组与100Hz组、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三组患者的焦虑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Hz组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SF-36评分:治疗后,三组患者8个维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在GH、PF、RP、RE、SF方面:组间积分比较:2Hz组高于100Hz组,100Hz组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积分差值比较:在GH、RP方面,2Hz组大于100Hz组,100Hz组大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F、RE方面,2Hz组与100Hz组差值相当(P0.05),且均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在SF方面,2Hz组大于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P0.05),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差值相当(P0.05)。②在VT、MH积分与积分差值方面,2Hz组与100Hz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2Hz组与100Hz组积分与积分差值相当(P0.05)。③在BP方面,三组积分与积分差值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33个临床症状积分:①100Hz电针治疗具有相对优势的症状包括:健忘、口干、关节疼痛、便溏,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100Hz组低于2Hz组及常规针刺组(P0.05)。组间积分差值比较:在口干方面,100Hz组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100Hz组与2Hz组,2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疼痛方面,100Hz组大于2Hz组(P0.05);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2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便溏方面,100Hz组大于2Hz组及常规针刺组(P0.05);2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忘方面,三组差值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Hz电针治疗具有相对优势的症状包括:神疲乏力、肌肉痛或酸困不适、精神抑郁、心悸、过敏、颈腋下淋巴结肿大、盗汗、感到肌力下降、头痛、胸胁胀满不适、便秘、食欲不振、思考问题反应迟钝、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其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P0.05);组间积分差值比较:在感到肌力下降方面,2Hz组大于100Hz组、100Hz组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在神疲乏力、头痛、胸胁胀满不适、便秘方面,2Hz组大于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P0.05),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在肌肉痛或酸困不适、心悸、食欲不振、思考问题反应迟钝方面,2Hz组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2Hz组与100Hz组、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精神抑郁、过敏、颈腋下淋巴结肿大、盗汗、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方面,三组差值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00Hz组与2Hz组电针治疗效果相当的症状包括:咽喉疼痛、脘腹满闷不适、嗜睡,且100Hz组、2Hz组以上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组间积分差值变化与积分变化趋势一致。④三组治疗效果相当的症状包括:急躁易怒、焦躁不安、善太息、失眠、恶心、吞酸,且以上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组间积分差值变化与积分变化趋势一致。⑤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的症状包括:头晕、暖气或呃逆、自汗、低热、咳嗽、畏光羞明。其组间积分差值变化与积分变化趋势一致。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Hz组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积分差值变化趋势与积分变化一致。6.大鼠行为学结果:造模前,五组大鼠各行为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100Hz组、2Hz组、常规针刺组与空白组大鼠比较,体重增长较慢、力竭游泳时间缩短、鼠尾悬挂不动时间延长;旷场试验中,在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水平与垂直运动次数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0Hz组、2Hz组以及常规针刺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体重增长较快、力竭游泳时间延长、鼠尾悬挂不动时间缩短、在中央格停留时间缩短、水平与垂直运动次数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大鼠免疫因子水平:治疗后,三个治疗组大鼠血清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IFN-γ/IL-4比值升高、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Hz组IL-4水平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z组IFN-丫水平高于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P0.05),而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z组IFN-γ/IL-4比值高于100Hz组,100Hz组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z组大鼠血清IL-2水平升高,与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大鼠血清中ACTH、CORT水平:三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ACTH、CORT水平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2Hz组大鼠血清ACTH水平下降,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100Hz组与2Hz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z组大鼠血清CORT水平下降,低于100Hz组,而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大鼠下丘脑5-HT1aRmRNA、CRHmRNA的表达:三个治疗组大鼠下丘脑5-HT1aRmRNA表达上升,且组间比较:2Hz组高于100H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z组与常规针刺组水平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组大鼠下丘脑CRHmRNA表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2Hz组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明显优势,其中2Hz电针治疗效果更佳。动物实验说明电针背俞穴不仅能使大鼠的体重增长速度加快,行为活动能力增强,还可调节本病大鼠的免疫功能,抑制Th细胞向Th2分化,使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来帮助维持Th1/Th2的平衡。且电针背俞穴还可使慢性疲劳大鼠血清中ACTH与CORT水平下降,调节下丘脑内5-HT1aRmRNA、CRHmRNA的表达;临床研究说明电针背俞穴能改善患者的疲劳、抑郁、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能力,且2Hz电针效果更优、起效较快且作用较持久,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合。
|
|
|
|
1 |
;某些因素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年S1期 |
2 |
陈同度,张昌颖;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J];营养学报;1957年04期 |
3 |
陈伟强;赵善广;;自制注射用大鼠固定装置[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
4 |
肖柳英,林培英,冯昭明,张丹;不同周龄的SD大鼠生理、生化及体重的正常值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年03期 |
5 |
李淑云;简易大鼠灌胃器的制作[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6 |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
7 |
戴英,陆群;复方H_(505)对Wistar大鼠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
8 |
韦应波,孙喜庆,曹新生,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Gz暴露时间对大鼠记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
9 |
吕学军,郭俊生,李敏,周利梅,张永娟;晕船大鼠体内铁含量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3年04期 |
10 |
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1 |
孙同柱,付小兵,翁立新,梁雪梅,陈伟;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保定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年01期 |
12 |
张翥,马继伟,李寅超;溢尿停对实验性脾虚SD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8期 |
13 |
吉雁鸿,郭俊生,李敏,周利梅,赵法伋;大鼠晕船适应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年06期 |
14 |
周剑锋,李娜,袁发焕,张耀全;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建立中大鼠行为改变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4期 |
15 |
李建军,陈香美,顾玥,魏日胞,师锁柱,尹忠;复方肾华片对5/6肾切除大鼠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05期 |
16 |
杨建萍,刘耕陶;酞丁安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
17 |
陈志宏,乔跃兵,高福禄;中药天年饮对衰老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5年02期 |
18 |
符路娣;蔡海云;;介绍一种简便的大鼠灌胃方法[J];中兽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
19 |
史红霞;张国庆;丁书文;;长期白酒灌胃对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6年09期 |
20 |
刘海燕;;灌注固定大鼠的技术操作及常见问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