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及全球发病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卒中后失语作为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十分重大。目前西医治疗此症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患者卒中后遗留的肢体乏力、言语障碍等症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效果欠佳,且治疗过程中极少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故及时有效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症状以及调节其精神、情感障碍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较靳三针调神针法和常规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系统运用调神针法治疗该病,初步探究靳三针调神针法对治疗该病的优势,丰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方案,也为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方法:将经纳排标准筛查后的78例患者按随机分配的方式平均分成2组,即常规针刺组及调神针法组,每组各39例。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由其主管医师制定常规的西医治疗及康复治疗师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参考高树中主编的《针灸治疗学》所记载的穴位制定针刺方案,调神针法组则系统运用靳三针调神针法进行治疗,穴选为四神针、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手智针、足智针及舌三针。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汉语失语症检查表评分、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级、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以评价患者各症状的改善情况。最终统一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汉语失语症检查表单项评分及总分、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等相关资料分别比较,结果示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的汉语失语症检查表单项评分及总分、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无论是常规针刺还是调神针法都可升高失语评分量表的分值,且调神针法较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症状的改善更显著(P0.001)。3、治疗后采用波士顿诊断性检查量表级别改变评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率,两组疗效比较,具体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都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组治疗都可降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而调神针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抑郁状态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01),有效率高。结论:调神针法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失语症状、降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针刺,差异显著,说明靳三针调神针法不仅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症状,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且治疗效果较常规针刺明显。综合数据显示,调神针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症状及其心理状态的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