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针法治疗脾虚湿蕴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通元针法治疗脾虚湿蕴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大小、颜色浅深及中医兼症如纳呆、面色异常等改变,研究通元针法治疗脾虚湿蕴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优越性,为本病临床治疗寻求安全有效的新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针推康复中心及通过网络如微信等招募的志愿者,严格按标准纳入病人66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通元针法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每组33例。治疗组选取通元针法通督调神及引气归元主穴如百会、大椎、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白等进行针刺。每周3次,每次55分钟,2天一次,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使用氢醌乳膏早晚各一次洗面后涂于患处,维生素C 200mg,每日3次;维生素E胶丸100mg,每日3次,同样为4周一疗程。于第28日记录患者面部皮损面积,颜色的改变及兼症总积分,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结果,评价疗效。结果:最终纳入统计患者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治疗前的年龄、病程、病情作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在皮损面积、中医兼症中面部色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面积、病情总积分、以及中医兼症中食欲食量、精神状态、大便情况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仅在皮损颜色、总积分及中医兼症的大便情况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治疗组在皮损颜色、总积分、中医兼症(除面部色泽外)方面均有改善。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有效率73.33%,对照组50%,治疗后两组有效率(P=0.029)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本病疗效好。结论:通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独创的调节阴阳平衡及调理脏腑功能的方法,治疗脾虚湿蕴型黄褐斑疗效较好,能改善此类型黄褐斑皮损状态,更能改善患者体质特征,从而使患者总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起到“治病求本”的作用,具有独特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