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型积证”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相关性
【摘要】:目的:根据导师叶小汉教授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积证范畴,本研究探讨了不同中医证型的“脉络积”患者与各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为完善建立“微型积证”中医理论诊疗体系提供更多临床依据,为中医药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病提供更多理法方药。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东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病人166例,系统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检查和检验结果,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入院中医证型、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程度计分、血脂(TG、CHO、LDL-C、H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超敏反应蛋白(CRP)等情况,所得数据做成统计列表。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20.0,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均值两两比较方差齐者采用SNK法,方差不齐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Walch检验,组间均值两两采用Dunnett T3或Dunnett T2法。对不同证型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脉络积不同证型间各个指标的分布情况。结果:基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66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88例。岁数最小值为53岁,最大值为66岁,平均岁数58.94岁。合并高血压病66例,合并高血脂症33例,合并高尿血酸症13例。证型相关性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占总比值最多,气滞,痰瘀互结证占总比值最少。2.动脉粥样硬化各证型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型的平均年龄最大,气滞,痰瘀互结证型的平均年龄最小。3.动脉粥样硬化各证型的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4.各证型间血脂的平均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型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平均水平最高。阳虚,痰瘀互结证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最高。各证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5.各证型之间的尿酸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6.各证型之间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水平有显著差异,气虚,痰瘀互结证型最高,其次为气滞,痰瘀互结证型、阳虚,痰瘀互结证型、血虚,痰瘀互结证型、阴虚,痰瘀互结证型。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脉络积”以气虚,痰瘀互结证型多见,其年龄、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水平在各证型分布不一。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型的患者平均年龄最大,并且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水平在各证型中最高。阳虚,痰瘀互结证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最高。性别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超敏反应蛋白等水平的分布在各种证型间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