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
【摘要】:
目 的 评价补肾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疗效,并分析其
获效机理。
方法 以手术移植法制作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比较补肾化瘀
高剂量组、补肾化瘀低剂量组、丹那唑组及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
各组的妊娠功能(计算活胎率、着床率、黄体数和死胎率):腹腔巨
噬细胞吞噬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异位灶的大体所见及局部粘连情况;异位内膜的组织病理学:异位内
膜细胞凋亡情况DNA 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补肾化瘀方的药物组
成及剂量:补骨脂 30,淫羊藿 30,川断 20,益母草 30,桃仁 15,
水蛭3,莪术20,枳壳20)。统计学分析:异位灶凋亡采用方差分析,
其它采用T检验。
结 果 补肾化瘀方高剂量组的黄体数显著高于手术对照组,P<
0.05:前者与其它各组比较,P<0.01;补肾化瘀高剂量组的活胎率
显著提高,与其它各组比较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的着床
率显著高子模型对照组,P<0.01,二者的着床率还显著高于丹那唑
组,P<O.05:补肾化瘀高剂量能降低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与模
型组比较P<O.01,与补肾化瘀低剂量组比较P<0.05:补肾化瘀高、
低剂量组的吞噬指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其P值分别为:P0.01和
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及丹那陛组的异位灶体积均明显缩
小,与模型比较均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异位灶局部粘连
较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补肾化瘀高剂量组及丹那唑组异位内膜细胞
1
2 广州中医药人学 20to届博士学位论文
的凋亡指数显著增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P<0.of。
结论 补肾化瘀方能有效提高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妊娠功
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促排卵(可能通过改善下丘脑一垂体一
卵巢轴,及卵巢局部的免疫、微循环、代谢微环境,从而诱发排卵);
诱导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改善异位灶局部的免疫、微循环、代谢微环
境及调节卵巢功能从而改善异位灶的生长环境,使其发育成熟进而凋
亡):免疫调节作用;减少粘连形成;改善在位内膜环境等。
|
|
|
|
1 |
牟梅君;疏肝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0年02期 |
2 |
王宁;温肾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与流产的免疫性治疗[J];江苏中医;1994年01期 |
3 |
王济华,李真,杨建宇;补肾化瘀法治疗眩晕13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6期 |
4 |
郑清莲;刘茂甫教授用补肾化瘀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年02期 |
5 |
孟祥震;补肾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40例临床分析[J];天津中医;1996年03期 |
6 |
荆清芳;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7 |
竺培华,袁炳勋,秦志仁;补肾益气化瘀法治疗冠心病(胸痹)11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成药;1998年11期 |
8 |
周惠芳;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J];吉林中医药;1997年05期 |
9 |
俞超芹;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3期 |
10 |
黄西园;补肾化瘀法在老年病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1996年03期 |
11 |
武宇平;补肾化瘀法治疗脑萎缩48例临床分析[J];天津中医;1997年04期 |
12 |
孟祥震;补肾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40例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5期 |
13 |
霍清萍;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J];新中医;1998年01期 |
14 |
邓国华;补肾化瘀法治疗难治性尿路结石[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12期 |
15 |
姚石安;子宫内膜异位症证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6 |
李士林,张燕,于晓宏,王宁;补肾化瘀法治疗环孢素引起肝损害1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7期 |
17 |
赵红艳,罗颂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述要[J];中国临床医生;2004年12期 |
18 |
张丽君;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合并不孕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11期 |
19 |
刘艳巧,刘润侠,狄灵;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6期 |
20 |
曹立幸,韩冰;专方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