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
【摘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属中医学“虚劳”、“血证”、“症积”
等的范畴,目前多数学者均以此立论,临床上或重气血虚,或重阴阳
虚,或偏脾虚、肾虚,总以虚为主,虚中可挟实,如伴瘀血、火热、
痰湿之类,治疗也总以补虚为主,或双补气血,或补脾益肾,或滋阴
填精,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等祛邪之法,取得了一定疗效。
导师组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识到MDS非同于“再障”之类,
以一般“虚劳”辨治MDS疗效有限,而以“干血劳”立论,抓住其
病机根本在于内有瘀血(干血),瘀血不去,妨碍新血的生成,新血
不生而发病,治疗上施予化瘀通络之法以开血源,再辅以益气养血、
滋阴补脾肾等法,组成具有活血破瘀、清热解毒、滋阴养血功效的瘀
毒清方药,临床上以此为主结合辨证、辨病用药治疗MDS。
本研究总结近年来导师组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的MDS18例,发
现不仅有较好的主观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证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治疗后患者症侯积分明显下降(P<0.01),也有一定的客观疗效,临床
缓解率为11.11%,显效率为16.67%,总有效率达66.67%,近期疗效
较为满意,治疗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均有上升,
尤其以血小板上升较明显(P<0.05),而幼稚细胞却有下降趋势
(P<0.05),且能明显改善三系病态造血现象,远期疗效亦较好,患者
生存期较长,最长者已达66个月,3年生存率为55.56%,白血病转
化率则较低,3年白血病转化率为16.67%。
在临床工作基础上,我们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了含瘀毒清血清
对白血病细胞系HEL细胞的作用,发现瘀毒清各剂量组之活细胞百
分率、绝对值、四唑盐(MTT)法OD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
尤以中剂量组明显,细胞生长抑制率达83.99%,中、高剂量组的细胞
毒活性分别为30.27%和32.11%,均>20%,表明瘀毒清有一定的抑制
HEL细胞增殖的作用。
流式细胞术(FCM)分析HEL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发
现瘀毒清高剂量组G_1期DNA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亦证明了
瘀毒清有一定的抑制HEL细胞增殖的作用。
HEL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化学观察发现,含药血清组细胞胞体
较大,多核细胞增多,符合巨核细胞特征,而细胞化学染色非特异性
酯酶阳性,被氟化钠抑制较明显,糖原染色阳性率和阳性指数均增加,
酸性磷酸酶呈阳性反应,且被酒石酸抑制,而苏丹黑、过氧化物酶和
卜
特异性酯酶等粒单系特征性标志酶则均为阴性,以上特点符合巨核细
胞特征,说明瘀毒清有促使HEL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
FCM检测发现瘀毒清中剂量组培养之HEL细胞有明显的凋亡
峰,似有诱导HEL细胞凋亡的作用。
以615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为工具,我们观察了瘀毒清对模
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和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及小鼠存活时间的影
响,用FCM检测骨髓有核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并通过肝脾病
理检查观察白血病细胞的肝脾浸润情况.结果发现低剂量组和高剂量
组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低(P<0.of),而正常成熟细胞较对
照组高①<0刀5人 肝脾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则均较对照组轻,两个
剂量组小鼠生存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ed刀5),尤以低剂量组更
明显,生命延长率达 194.22%顺剂量组 GZ和 S期细胞百分率似较对
照组有减低趋势,表明瘀毒清有一定的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即抗白血
病作用。
在发现瘀毒清有一定诱导HEL细胞分化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又初
步观察了含瘀毒清血清对HM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结果发现含
瘀毒清血清组三个剂量组硝基四氮晔蓝(NBT)还原能力均明显高于
对照组①<0.of),细胞形态观察显示实验组早幼粒细胞减少O<0.of\
而中晚幼粒细胞则增多仅功o5卜初步表明瘀毒清对HL一七0细胞也
有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之,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活血化瘀为主的疗法对恶性细胞(白
血病细胞)有一定的增殖抑制、分化诱导和凋亡促进作用,这也许正
是临床治疗MDS取效的原因所在,分析瘀毒清对细胞DNA含量的
影响,我们推测认为瘀毒清可s腿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进而抑制
恶性细胞的增殖,其更深的机制尚待我们从免疫学、细胞和分子生物
学等角度进一步研究揭示。
|
|
|
|
1 |
杨振江,赵霞,邱霞;瘀毒清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8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5期 |
2 |
刘龙涛;张京春;陈可冀;史大卓;;中医“瘀毒”理论的文献研究概述[J];世界中医药;2008年02期 |
3 |
郗瑞席;张京春;冯妍;;“瘀毒”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2期 |
4 |
张振千;;瘀毒理论在内科病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18期 |
5 |
孙晓琦;薛博瑜;;从瘀毒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J];四川中医;2011年01期 |
6 |
孙晓琦;薛博瑜;;从“瘀毒”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7 |
张文江;苗青;张燕萍;;从瘀毒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浅析[J];北京中医药;2011年12期 |
8 |
刘绍龙,叶放,石祥奎,谢士达,白鹄,张建;消黄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毒证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年10期 |
9 |
叶放,薛博瑜,周珉,周仲瑛;论湿热瘀毒与肝纤维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0 |
孟云辉;王强;王延峰;;从瘀毒论治痔疮[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10期 |
11 |
刘基铎;何惠;古学奎;周迎春;肖明锋;;瘀毒清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01期 |
12 |
孟云辉;王强;;瘀毒理论浅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11期 |
13 |
陈浩;胡业彬;;冠心病某些危险因素与“瘀毒”病因关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4 |
薛涛;“湿热瘀毒”与重症肝炎[J];陕西中医;1986年07期 |
15 |
胡世云,范武庆;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证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2期 |
16 |
胡世云,范武庆;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论治[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年01期 |
17 |
叶放;吴勉华;薛博瑜;周学平;李国春;;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12期 |
18 |
徐浩;曲丹;郑峰;史大卓;陈可冀;;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2期 |
19 |
何国强;周世印;张和平;;痤疮从瘀毒辨治的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02期 |
20 |
陈浩;苏伟;龚少愚;陆曙;;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瘀毒”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