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芳香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刘亚敏  
【摘要】: 随着急性缺血性中风(AIS)的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寻找有效防治该病的措施,已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药对AIS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药理作用的多靶点、多途径性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课题基于导师彭胜权教授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以往的研究为基础,认为气血逆乱,脑窍闭阻是中风的主要病理环节,芳香开窍法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则,并以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研究为出发点,从理论、临床、实验三个方面对芳香开窍法治疗AIS及其脑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 1 文献与理论研究 1.1 有文献提到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未见关于以麝香、冰片为药对的芳香开窍法作为主要治法用于AIS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AIS的发病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有效的治疗手段仍然缺乏,目前主要集中在溶栓疗法和脑保护疗法,其中溶栓疗法受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容易导致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被公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各种脑保护剂因其作用较为单一,副作用大,而不能广泛使用。此外,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脑保护药物进入脑组织而影响疗效仍是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 1.3 芳香开窍法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并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作用;抗炎作用;抗脑缺血、缺氧及脑水肿的作用。 1.4 对开窍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思考,认为脑主神明,其“清灵之窍”易闭塞;指出对AIS的治疗,必须把握脑窍闭阻的主要病理机制,不可拘泥于开窍法或开窍药的使用禁忌,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开窍法治疗中风的理论基础。 2 临床研究 2.1目的 观察芳香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2.2 方法 44例AI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辨证治疗加芳香开 芳香开疼法对凡性缺血性申风的脑保护作用研取 窍药“通窍胶囊”,对照组24例仅中医辨证治疗,两周为一疗程。从两组总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小时意识障碍的改善以及两组起效时间的比较来评价芳香开 窍法的临床疗效,并对“通窍胶囊”的用药安全性进行了观察。 2.3 结果 两组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一。,以痰瘀阻络型最多,其次为气虚血瘀型,阴虚阳 亢型,而风火上扰型最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岭南人群体质以痰湿、气阴两 虚为主的特点;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5.0%,对照组为 91.6%,但差异无显 著性意义(AO.05),而两组的愈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KO.05),治疗组优于对照 组。72个时意识障碍的改善: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35.3%,差别具有显著 性意义仰O.05厂 两组起效时间:治疗组对* 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是25.4小时, 而对照组为44.3小时,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RO.05);对于治疗组中无意识障 碍的患者,配合使用芳香开窍药亦取得良好疗效,并未见病情加重、耗伤元气的表 现;芳香开窍药在常规剂量的使用下,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和肝肾损害。 2.4 结论 脑窍闭阻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理机制,芳香开窍法是其基本的治则,在 辨证基础上配合芳香开窍法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病 人的意识障碍和提高药物的起效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3 实验研究 3.1 目的 通过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实验观察,从多角度探讨芳香开窍法对缺血 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为临床推广和运用芳香开窍法提供实验依据。 3.2 方法 采用Pulsinelli的4,用 tig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 中药组(魔香、冰片悬浊液)及尼莫通组。模型组、中药组及尼莫通组阻断大鼠4 血管45min,再灌注6h。假手术组仅分离肌肉。血管,不夹闭血管,余手术过程相 同。采用干湿法测定脑含水量并通过光境观察脑组织水肿情况;黄瞟吟氧化酶法测 定SOD(超氧化物歧化酶)、T13A法测定MDA(丙h醛\ 高效液相色谱前衍生法测 定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一氧化氮);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内 皮细胞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 iNOS)表达及细胞间粘附分子一二(ICAM-1) 表达;RT-PCR技术检测脑组织水通道蛋臼-4 mRNA(AQI’-4 mRNA)及白介素一16mRNA (IL-ie mRNA)表达。 3.3 结果 芳香开窍药(蜃香、冰片)具有以下作用: 3.3.1 减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水肿,使缺血脑组织显微结构趋于正常; 2 务导开蚜法对尾性缺血性中凡的脑保护作用研兜 2.3.2 扣喇A阶心。圳A的表达,减少脑水肌 3.3.3 降低MDA的含量,提高脑组织SOD的活性,具有抗自山基损伤的作用; 3.3.4 降低I’J冬氨酸M叩)的含量和提高v-氨基丁酸KABA人 It氨酸uly) 的水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燕;叶澄健;吴芳;陈敏;陈穗韩;;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8期
2 孟喜峰;黄芪及川芎嗪注射液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广西中医药;2001年06期
3 卢朋尧;;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J];世界临床药物;1989年05期
4 李永峰;李绍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新疗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年03期
5 裴玉兰;加味温胆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3期
6 王兵,王丽丽;益气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23例[J];河南中医;2004年08期
7 袁效涵,韩伟锋,张明利;蝮蛇抗栓酶与川芎嗪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60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年09期
8 王珂;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观察[J];九江医学;2000年02期
9 任绪东,亓慧敏,崔继宝,李秋荣,李佃学;中风1~3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3年11期
10 曹贵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去氨普酶能安全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27期
11 林常盛;;稀释血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J];国外医学情报;1983年16期
12 花戎;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初步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13 白永淑;;降纤酶与川芎嗪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48例[J];中国医药指南;2006年08期
14 张中成,刘波;针药并举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20例——附对照组4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年10期
15 高祖明;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探析[J];国医论坛;2001年03期
16 张淑君,冯福海;头皮针配“神根”穴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86例[J];中国针灸;2002年09期
17 王明霞;急性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年03期
18 ;益气活血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1998年02期
19 ;脑出血[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2期
20 张春燕;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仁友;戴定可;钱晓军;;AngioGuard脑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附2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介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罗翌;吕海涛;;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罗翌;吕海涛;;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廖克龙;王海东;;上腔静脉逆行灌注在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6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7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张东泉;王炜;盛步南;徐石锋;吴陈兴;;硫酸镁对脑外伤后兔血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动态影响的实验研究[A];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9 赵虹;汪涛;刘毅;许旭伟;李如奎;;急性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实验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黎辉;陈朝凤;;巴戟素促智及脑保护的研究概况[A];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敏;芳香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脑保护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李俊哲;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贾妮;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与体质、RAS系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叶晓勤;急性缺血中风“阴阳类证”临床辨证思维模式的初建与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梁辉;麝香酮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6 秦秀德;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脏病基础AIS患者疗效评价及益脑康相关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胡建芳;通腑法开通玄府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夏鑫华;麝冰合剂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李正斌;花生四烯酸敏感和机械牵张门控的双孔钾离子通道TREK-1、TREK-2和TRAAK的生理和病理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10 史焕昌;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康强;宣通三焦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周欣禹;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初探[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房爱娟;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瘀证)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陈硕康;开窍法与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高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风痰瘀阴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曾彦平;中药辨证施治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甄建华;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证候指标的聚类分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林伯昌;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王群;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类型与体质分类的关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朱彬彬;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翌 叶烨 梅广源;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驻沪记者 魏赟;万邦牵手以色列公司[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记者 陆叶清 通讯员 黄欢;脑保护药物选择有新标准[N];上海科技报;2008年
4 王明霞;从痰瘀论治急性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张中桥;大黄多糖的脑保护作用机制被探明[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记者 匡远深;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发布[N];健康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朱国旺;更高2006,惠及更多医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提供;疗法创新四大亮点[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于丽珊;广东开展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四川 李德鹏;电脑保护又一盾[N];电子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