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矩阵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摘要】: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致大脑一定区域发生器质性病变而造成的肢体功能损害。有资料表明在急性脑卒中存活者中,75%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运动功能、劳动能力或需要各种不同程度的照顾。
本文针对目前中风偏瘫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这一医学难题,作出以下研究:
一.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的主症之一,常伴有伴口眼蝸斜、言语不利等症,历代医家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名称,对其病因病机论述较多,又各有偏颇,不尽相同。中风发生的病机较为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治疗上中医内治法,针灸治疗包括头针、体针、耳针、舌针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2.西医学对中风偏瘫的研究
西医学人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而偏瘫主要是由于病侧锥体系损害所致,同时还伴有锥体外系的损害,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决定偏瘫的严重程度。
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了著名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即Ⅰ期-无肌肉收缩;Ⅱ期-出现联合反应;Ⅲ期-联带运动,痉挛逐渐加重;Ⅳ期-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逐渐减轻;Ⅴ期-分离运动及痉挛减轻更为明显;Ⅵ期-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
二.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本课题将通过头部矩阵针法(实验组)与传统头针疗法(对照组)的疗效对比,探讨头部矩阵针法的治疗机理,以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2.研究方法
选择合适的病例,通过头部矩阵针法(实验组)30例与传统头针疗法(对照组)30例的疗效对比,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肢体功能、语言能力、血脂、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结果我们发现:头部矩阵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33%,而传统头针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u=2.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