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头部矩阵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沈琴  
【摘要】: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致大脑一定区域发生器质性病变而造成的肢体功能损害。有资料表明在急性脑卒中存活者中,75%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运动功能、劳动能力或需要各种不同程度的照顾。 本文针对目前中风偏瘫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这一医学难题,作出以下研究: 一.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的主症之一,常伴有伴口眼蝸斜、言语不利等症,历代医家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名称,对其病因病机论述较多,又各有偏颇,不尽相同。中风发生的病机较为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治疗上中医内治法,针灸治疗包括头针、体针、耳针、舌针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2.西医学对中风偏瘫的研究 西医学人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而偏瘫主要是由于病侧锥体系损害所致,同时还伴有锥体外系的损害,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决定偏瘫的严重程度。 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了著名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即Ⅰ期-无肌肉收缩;Ⅱ期-出现联合反应;Ⅲ期-联带运动,痉挛逐渐加重;Ⅳ期-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逐渐减轻;Ⅴ期-分离运动及痉挛减轻更为明显;Ⅵ期-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 二.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本课题将通过头部矩阵针法(实验组)与传统头针疗法(对照组)的疗效对比,探讨头部矩阵针法的治疗机理,以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2.研究方法 选择合适的病例,通过头部矩阵针法(实验组)30例与传统头针疗法(对照组)30例的疗效对比,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肢体功能、语言能力、血脂、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结果我们发现:头部矩阵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33%,而传统头针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u=2.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敬珍;;针灸配合规范化功能锻炼治疗中风偏瘫8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8年05期
2 盛骥锋,田万青;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5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1年01期
3 王立舒;;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8期
4 周俭朴;任万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9年02期
5 刘清林;程惠芳;蔡红玲;万秀丽;;针灸配合维生素导入治疗中风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2期
6 李乐敬;朱守莲;;中风偏瘫病人康复治疗恢复情况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06年03期
7 路阳;罗特;;针刺传统取穴不同针感对中风早期下肢瘫痪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09期
8 韩虹虹;崔卫东;郭青;;滞针法对中风偏瘫肢体肌力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9年01期
9 张平;刘建忠;;八风、八邪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体会[J];福建中医药;2010年06期
10 郭源秩;许慧艳;吴彼;戴莉莉;;针灸在脑中风的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6期
11 周晓春;焦杨;;不同针刺频次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12 樊素江;;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12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11期
13 陈燕坤;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14 路阳 ,王玲;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1年12期
15 陈幸生;芒针治疗中风偏瘫120例对照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06期
16 雷龙鸣,庞军,陈家兴,彭德辉,王泽涛;不同针刺方案对偏瘫早期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年04期
17 陆寿康;;提高中风偏瘫针灸疗效的途径和方法(续完)[J];中医杂志;1995年03期
18 沈琴;邱建忠;黄泳;郭佳铨;陈俊琦;;头部矩阵针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4期
19 胡津丽;搓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1994年06期
20 徐晓;综合针法治疗中风偏瘫48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菊;李瑞;;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与比较[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邱连利;刘旭琴;;浅论针灸“治未病”的治疗原理[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永臣;贾红玲;卢承顶;;针灸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洪建云;;深部夹脊刺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5 陶晓雁;张红林;杨琪;叶超;陈婧;郎松;付姣;;针灸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陶敏慧;;谢强运用“温督祛霾”针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经验[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张泓;何可;;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A];2010湖南省针灸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8 赵艳玲;李文纯;;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手精细动作康复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9 赵艳玲;李文纯;;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手精细动作康复的研究进展[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谢强;杨淑荣;;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溯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敏;基于临床及实验研究观察针灸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朱蔓佳;中风偏瘫左属血右属气病机理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Farnoosh Bidouee;针灸辅助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人工受精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骆纪谨;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刘波;针刺“头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周胜红;针灸补肾法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陈瑞珠;针药并用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何伟;耳—迷走反射及耳针抗癫痫的效应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刘洁;不完全性截瘫(痿证)辨证及针灸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杨孝芳;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琴;头部矩阵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梁利娜;眼体针并用治疗阴虚阳亢型中风偏瘫88例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黎建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骆纪瑾;针刺募穴为主治疗胃热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卢健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3年
6 范玉网;缪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何逸均;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马锐;针灸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戚浩;针灸对幼鼠CP模型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豁银成;针灸预刺激对AD大鼠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cl-2、NF-κB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颖;让针灸在我们手中传扬[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梅;针灸标准化与国际化息息相关[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郭达麟;“针灸”城市[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4 时翔;针灸疗法被证明对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有效果[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东平县畜牧局高级兽医师 郑延平;鸡常见病的针灸疗法[N];山东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韩士德 杨朝晖;针灸国际化经验,哪些可让中药借鉴?[N];科技日报;2010年
7 山东省东平县畜牧局 郑卫军;针灸疗法在养猪中的妙用[N];河南科技报;2008年
8 斯泰西·舒尔茨(美国);针灸疗法风行美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张琳 实习记者 王旭东;小银针中的大智慧[N];中国老年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莫兰;“经上一针”:开创中国针灸新时代[N];中国妇女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