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通腑法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探讨
【摘要】:背景:黄疸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34μmol/L或2mg/dl),且持续一定时间,致使巩膜、软腭、皮肤、粘膜、体液染成黄色和尿色深黄等的临床病症。临床上,通常将肝外梗阻引起的黄疸称为外科黄疸,其原因有胆总管或肝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和乏特壶腹癌等。其中90%~95%是由结石和肿瘤引起。肝外胆管梗阻后,梗阻近侧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张,最后累及毛细胆管而引起连接体破裂,胆汁经肝细胞膜间隙反流至肝窦,致使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增多。外科黄疸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肝肾等多脏器功能的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和营养不良等,在伴有急性胆道感染且胆道梗阻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恶性疾病所致者其影响更为严重。文献报道,重度梗阻性黄疸(血胆红素171μmol/L~342μmol/L或10~20mg/dl)行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40%~60%,死亡率可达15%~20%。有文献报道21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为8.82%,其中67例根治术后肾衰14例,发生率高达20.9%,且全部导致病人死亡。因此,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但系统的应用中医的理论来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目前尚属空白。黄芪功补气健脾,大黄功泻下通腑,黄芪、大黄二者配伍,一甘一苦,一温一寒,一升一降,一补一攻,调节人体气机,健脾通腑。
目的:通过将大黄、黄芪这一相反相成药对联合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探讨其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外一科连续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30例阻塞性黄疸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性质良、恶,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否急症手术等按照分层随机化方法分组,15例试验组,15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立即给予黄芪针静滴,30ml qd,并给予大黄胶囊2粒tid口服,非急症手术术前疗程为5d,术后5天内继续给药,急症手术于术后给药5天,其中大黄胶囊为术后进食后给药,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
结果:术后第5天试验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65.1±6.3μmol/L,对照组为87.6±7.9μmol/L,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第5天试验组肌酐水平为58.3±3.1μmol/L,对照组为67.1±2.6μmol/L,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7)。术后第三天24h尿量(mg/kg),试验组为26.4±1.4 mg/kg,对照组为25.1±2.0mg/kg试验组多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8)试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术后AST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的各检验值恢复速度更快。
结论:将大黄、黄芪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可显著增加患者术后尿量、降低患者术后血清肌酐、总胆红素水平,对肝肾功能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