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冠心病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的深入,其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精华所在。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公认的在诊断学上中西医结合的好形式。但是,由于中医诊断标准的不规范,给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及中医学术在国际上的交流,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所以有必要开展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论证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与西医客观指标间是否存在某种客观联系,以期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一些可行的客观证据,为规定证的微观指标,使证的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有机结合,进而最终确立证的动态诊断标准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对胸痹心悸古文献病名、病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的系统回顾,总结临床经验,从而较全面地认识胸痹心悸的发病特点,为进一步进行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临床研究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3~2005.3的住院病人,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急症诊疗规范》及中医内科病证心悸的诊断疗效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五组:A组(心阳不振组)、B组(气阴两虚组)、C组(痰火扰心组)、D组(心血瘀阻组)及E组(心脾两虚组),中医辨证诊断由至少2位中医专业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确定。收集入选病历的一般资料及病史等,记录血脂、凝血功能、血尿酸、心肌酶等客观检查结果,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对中医证候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纳入指标与中医证候的总体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纳入的相关指标与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
1.共有8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6例(45%),女性
|
|
|
|
1 |
王瑞英;;199例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1993年03期 |
2 |
曹金桂;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监测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3 |
梁杰;冠心病心律失常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16期 |
4 |
靳士华;;养阴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运用[J];河北中医;1989年06期 |
5 |
林红伍;阿狄森氏病危象误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1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2年01期 |
6 |
杜宗礼;翟艳清;李正兰;戴晓峰;付国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
7 |
杨浩云,刘伏莲;中西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37例[J];四川中医;1995年12期 |
8 |
毕建亭;王俊;徐平;牟晓雯;;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8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04期 |
9 |
郑梅生;清心宁治疗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9年05期 |
10 |
韩秀华,秦晓玉,赵丽萍;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0年08期 |
11 |
许明新,惠学志,尹学亮;地奥心血康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75例疗效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1996年12期 |
12 |
于真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56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年09期 |
13 |
张淑慧;王晓红;;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4期 |
14 |
胡昭明;王琳;;乙胺碘呋酮治疗心律失常341例疗效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1984年01期 |
15 |
黄世明;消心痛及心痛定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J];临床荟萃;1987年03期 |
16 |
黄河清;黄骏;;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调整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3年05期 |
17 |
蒋美媛;葛根素联合潘南金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8 |
郑新玲!321000,毛正华!321000,刘福女!321000;胺碘酮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3期 |
19 |
李阳,丛辉,于洪波,魏玉明,温富斌,韩淑华,任明贤,孙丽华;1,6—二磷酸果糖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1996年06期 |
20 |
陈瑜,董思英,傅蓉华,谢海宝;心电遥测监护300例分析[J];心电学杂志;198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