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

林丰基  
【摘要】: 研究目的: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为现代临床常见的疾病,发作的年龄常不限是年轻人或中老年人,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病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品质,严重者可发展为晕厥或中风,甚至危及生命。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西医的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内耳眩晕、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外伤等所致的眩晕等,均属于本病的范畴。由于眩晕病证在临床的出现频率很高,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所以医家对该病予以了很高的重视。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者。历代医书中也有大量关于眩晕治疗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方药组合规律。前人对眩晕病证的治疗留下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现代临床研究也证明使用中医药治疗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眩晕证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医家对眩晕的论着数据虽然非常丰富,却也因此显得较为紊乱,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提纲撷领的进行文献数据的归类分析,经检索查阅也未见有过对现代眩晕论述作分门别类之系统性研究者。本论文尝试从眩晕学术源流、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疗的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作一归类整理研究,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的研究及临床疗效产生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并通过对眩晕文献资料的整理,建立结构化数据库并进行临床调研的实践。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医诊治眩晕证的学术源流探讨,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对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知其由来,审其变迁,从纵向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中医诊治眩晕证文献整理研究,重点在近现代百年,对眩晕证的病因、证候、方药、治疗进行分类研究,取近代百年名医经验及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归类整理发掘,从横向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化的数据库,供临床教学科研查询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研究方法:基础工作包括资料收集、资料汇编整理及临床调研三部分。 一.资料收集 在台湾地区图书馆进行数据的收集作为先行性基础工作。考虑中医古籍医书资料收集的困难,因此充分汇辑近人点校出版的中医典籍套书,如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清代蒋廷锡等原篡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精华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文康主编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邱德文等主编之《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一至五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出版,胡国臣总主蝙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载明代13位、清代17位医家全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邱德文、沙风桐、熊兴平主编之《中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万人出版社(台北)1990年出版,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朱邦贤、王若水总审阅之《历代中医珍本集成》;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0年出版之《中国医学大成》;世界书局(台北)1936年出版,裘吉生主编之《珍本医书集成》;海南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之《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等均列入探查范围,这些套书的内容有些有所重复,正可作为相互校对之参考。 单行本之医论医案则参考近代著名中医专家对眩晕证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理,寻找他们对眩晕诊治的方法、思路、辨证、用药经验,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罗晓宁编辑,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编之《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夏翔、王庆其主编之《历代名医医案精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郭博信主编之《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马子密、傅延龄主编之《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江苏新医学院编之《中药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原一祥、任继学、黄龙主编之《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知音出版社(台北)1992年印行之《实用中医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谢观主编之《中国医学大辞典》均为参考过之书籍。古代医论医案则参酌原版医案文献等,并以能搜集到的医书为限,其中包含每次到广州时在广源科技书店、白云书城等购买;在台湾的代理商如名山堂书局、问津堂书局、秋水堂书局购买及在台湾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能借阅得到的书籍为限。 近代现代出版的眩晕专着,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出版,单书健、陈子华编着之《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尹国有主编之《中风眩晕的辨证与辨病治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唐先平主编之《眩晕古今名家验案全析》;以及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秀林着之《眩晕中风证治》亦列为参考范围。 二.资料汇编整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医案进行分析。有系统地对眩晕证治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与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的眩晕医论医案精华。将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及医案的每一个论述均总结一个纲要,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之相关性,置于每一医论医案前,并予分门别类。古代医家之医论医案的搜寻过程中,藉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之《中华医典》光盘的使用确也节省了许多寻找数据的时间。 由于台湾的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知网(CNKI)有长期订阅关系,因此到国家图书馆六楼汉学研究中心数据室可免费使用网络。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下载现代核心期刊近20年有关中医诊治眩晕症的主要论文。归纳整理后,将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分类归纳,形成论文中近代研究项下的内容。 三.临床调研 临床调研部分工作是由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许国敏医师协助完成。笔者提供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而其中的300例病案则由许国敏医师负责实施。探讨眩晕证候分类与风、痰、虚、瘀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一.论文对眩晕证治学术源流进行探讨,从学术发展纵向的角度,从先秦的文献资料及经验积累,到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为标志的中医学体系的创立。晋唐时期巢氏病源提出“风头眩候”,并注重临床验方的诊治。宋金元时期诊治眩晕临证实践与理论创新,刘完素提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理论,强调风、火眩晕的相关性;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理论,主张眩晕以治痰为先的原则。明清时期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证有新发展,张介宾认为眩运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理论影响至今。上述研究以前虽有学者进行,但不够系统,多无文献出处标引。因此,论文第一部分创新点,是补充考证了历代医家对眩晕论述的资料,使之更为系统贯穿而准确。 二.论文对历代尤其近现代中医诊治眩晕文献进行整理,从横向的角度,以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医案进行分析。有系统地对眩晕证治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与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的眩晕医论医案精华,将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及医案的每一个论述均总结一个纲要,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之相关性,置于每一医论医案前,并予分门别类,对日后眩晕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论文第二部分补充与眩晕有关的药物之历代医书记载,与眩晕有关的药物之历代医书记载:主要参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马子密、傅延龄主编之《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江苏新医学院编之《中药大辞典》,将古医书收载有关眩晕的药物及其相关之重点叙述分列于风、痰、虚、瘀各分项下。 近现代文献研究重点,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所收载近20年核心期刊中发表有关眩晕中医诊治理论认识、辨证方法、治疗手段、药物使用等,分析评价、归纳总结中医药介入眩晕证治的成果。将搜集到的眩晕论文依其内容分类归于论文中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及根据西医病名分型论治、专方治疗现代研究(古方化裁、自拟验方)、中成药治疗项下。论文第二部分内容丰富,要处理的文献资料较多,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研究过程中发现眩晕证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更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所重视的热点,值得我辈投注时间精力加以整理研究。 三.将搜集到的古医集资料作成可搜寻的光盘,其内容仅限于眩晕之范围并仅供内部参考,因此不涉版权的问题,其中包括四大部份: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文康主编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有关眩晕之医家44位。②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邱德文等主编之《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一至五卷》有关眩晕之医家30位。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单书健、陈子华编着之《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有关眩晕之古代医家12位及现代医家23位。④台湾智慧财产局/生技、医化及中草药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医古籍全文检索网络收载有关眩晕之古医籍106件。另一部份是基础研究的应用性问题,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研究,能否对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帮助,通过数据库建立与临床调研的方式,得到各方面支持协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数据库还有待于今后不断的完善,笔者提供的文献资料为临床调研300例病案服务,表明中医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的指导意义。 结论: 一.本论文的第一部份以朝代为主轴,对历代主要医家及论着的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其成果,分析其医学思想,重点阐述先秦到明清文献中眩晕病证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眩晕论述的发展。大体而言,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开创了虚实皆可致眩的先河,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对眩晕一证虽未有专论,但有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阶段。宋金元医学,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上承秦汉晋唐医学的成就,下启明清医学乃至延续近代百年,形成中医各种学术流派,而追溯其脉络,都与宋金元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清中医学日臻成熟,对眩晕病因病机的分析,颇为详尽。总之,中医有完美的理论体系,经典论着浩如烟海,历代医家在从先秦到明清二千多年的时间长河罩,临床经验无论从时间的跨度,或是从检验人群的广度,都是无出其右者,因此中医古籍绝对是珍贵的宝藏。正如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所说:“我们正需要用实践去体验典籍,而不能主观臆测去否定古籍。因此不应把典籍与人体对立起来,而应研究典籍,使前人的宝贵理论与经验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并在实践中给予发展和充实,整理古籍便于子孙后代继续研究发展,这是一项振兴中医不可或缺的工作”。 二.本论文的第二部份分为两条途径搜寻医论及医案。一是古代的医论及医案,古医籍对眩晕证治之论述多散见于各医家之内科病证论述中,缺乏有系统的整理研。搜集古代医书找出眩晕部份,仔细研读找出重点,提取眩晕与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的医论医案等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则是透过网络搜寻现代眩晕的研究报告,提取重点并予分类。搜集完备后对历、现代医家的医论医案作深层次的整理研究,并透过研究这些医家医论及医案中,分析是否对现代临床的眩晕证治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把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医案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理论提出代表医案并予分门别类,并总结一个纲要,置于每一医案前,使能一目了然,冀望能对未来眩晕证治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及更充份的理论基础。 三.眩晕一症,前贤各有创见,也都是呕心沥血之谈,吾辈不宜轻忽。临床工作者,通过阅读医论及医案可以开阔视野,获取间接经验,并避免错误,正如清·柳宝怡所说“欲求法外之法,方外之方,以助治病者之圆机活法,临证者之触类旁通,其惟历代名医之医案。”本论文汇编的中医眩晕的医论及医案整理,充实了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论述,涉及领域广阔,若能对其中的独到经验加以探索学习,无疑将会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准。 四.本论文的第三部分临床调研的300例病案的主要目是探讨眩晕证候分类与风、痰、虚、瘀的相关性。其结果是证候分类比例风阳上扰证占36%,痰浊上蒙证占32.3%;气血亏虚证占17%,肝肾阴虚证占14.7%。证候分类存在兼风(火)、兼痰湿、兼虚、兼瘀现象。涉及相关脏腑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古方、经方辨证治疗眩晕总有效率92.3%。因此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血瘀致眩理论源自临床并指导实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谊;;略论眩晕与痰浊[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王兵;;无瘀不作眩再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09期
3 周德龙;;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J];四川中医;2011年04期
4 曹敏;郑丰杰;周端;;眩晕源流犀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姜桂宁;;眩晕病因病机古今对比暨其总体防治思路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王卓颖;胡顺利;张艳文;;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2期
7 夏秀宏;;中医辨治老年眩晕的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2期
8 崔聪;王鹏琴;;从虚论治眩晕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年04期
9 贾绍月;;眩晕的中医辨治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4期
10 李志;张崇泉;;眩晕中医辨治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年07期
11 马茵;;眩晕治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0年05期
12 高业华;赵淠;;眩晕从脾论治病案四则[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3 苏小丁;;高血压病论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14 付军;;眩晕与脑血管疾病中西医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3期
15 陈丽丽;王中琳;;真性眩晕证治浅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05期
16 赵大鹏;;痰瘀互阻型眩晕的临床证治[J];河北中医;2010年11期
17 邱锋;陈根成;;论“瘀”在眩晕发病中的致病作用[J];光明中医;2011年06期
18 潘向军;老年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3期
19 杨洪举;;《伤寒杂病论》眩晕病机剖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20 王建康;张仲景辨治痰饮内阻型眩晕方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白玲;;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中医治疗[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薛博瑜;胡荣昕;;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刁丽梅;刘泰;;从《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胡明珠;刘茜;颜凡生;彭广宇;;综述颈椎病研究进展[A];全国脊诊整脊医学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会议专刊[C];2007年
5 邓振明;;中医药治疗中风痴呆64例临床观察[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6 宋太平;魏淑娥;巩跃生;宋光瑞;;便秘纂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7 付新伟;胥筱云;;中医燥湿同病病因病机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董少龙;;金元四大家对中风病的论述与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维超;彭江云;李兆福;狄朋桃;;中医诊治痛风的经验荟萃[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10 陈绍宏;;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心得浅述[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丰基;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郑庆海;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董秀娟;重症肌无力中医证治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李卫真;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中医临床诊断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周双印;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7 宋春侠;多系统萎缩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胡晓阳;段富津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朱爱松;《诸病源候论》有关“毒”的病因病机证候学理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盛梅笑;狼疮静颗粒对活动期狼疮性肾炎肾虚湿毒证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江琴;《金匮要略》热入血室证治源流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2 蔡海燕;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师冉;舒风宁冲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刘志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朱晓娟;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左瑞芬;卵巢早衰的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黄彦芬;胶艾汤治疗妇人血证现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刘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沈芳华;输卵管炎性不孕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程德纲;心悸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军四一一医院中医科 徐重明 汪自源;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2 张庆昌;硬皮病病因病机及治则的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罗社文;中医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 孟琳升;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 屡用达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支楠;治疗糖尿病性眼底出血的七点注意[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黄海龙深圳市人民医院;析病机十九条中的“关键16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张仲景医学院 沙恒玉沙涛 刘维庆;经典医籍中迭韵词运用的价值[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作者:Richard Nolan;《网络眩晕》[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王莹;浙科社:靠农民金点子淘金“三农”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商报记者 周周;高手跳槽 刮目相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