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建立及证治规律初探
【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特有而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美国40%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病人是由DN所致。近年来,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多,DN的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DN病至后期,病情凶险复杂,最终可导致死亡,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研制出能够治疗或者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的理想药物。通过阅读大量治疗DN的临床报道发现,目前中医药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成效卓著,因此从这些有效经验中总结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般用药规律用以指导临床,试图抛砖引玉,为以后DN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文献回顾研究
目的与方法:以糖尿病肾病为主线,对于古今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梳理和提炼,总结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案,以及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以及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DN具有较好疗效,实验研究已从单纯疗效验证、疗效比较向作机制探讨方向发展,基础研究正从整体水平向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过渡,这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提高疗效和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但是研究上仍旧存在不足,特别是全国统一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欠完善。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使其更具可比性、科学性。
第二部分文献计量研究
一、文献报道研究
目的:分析近年来文献中糖尿病肾病治疗概况,总结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期的主要证型、治疗情况,从而指导临床。
方法:选择1995~2006年文献报道中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临床报道,建立糖尿病肾病Access数据库,按照“笔录—建库—统计—输出结果”的顺序,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分析各证型及方药(包括药物、类别、归经)的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总结主要方剂组成,列出主要方剂并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记录文献352篇,其中属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文献73篇,临床期134篇,其他145篇。其中73篇早期糖尿病肾病文献报道中共用药103味,频数为5以上的37味,前三位的为黄芪(11.04%)、丹参(8.57%)、山药(6.26%);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脾虚挟瘀、阴虚内热等。而134篇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文献报道中共用药159味,其中频数为5以上的56味,前三位的为黄芪(9.07%)、丹参(7.24%)、茯苓(6.01%);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脾虚挟瘀、阴虚内热等。总体而言,对于文献报道中的用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统计结果:352篇治疗糖尿病肾病文献报道中,共用药203昧,其中频数为5以上的76味,用药前三位的为黄芪(7.79%)、丹参(7.04%)、茯苓(5.03%);主要用药种类有补气药、活血祛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三者的累积频数达到了55.96%;主要证型有肾虚、血瘀、脾虚、阴虚、湿热等六种。
结论:从352篇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肾病主要证型有瘀血、脾虚、肾虚、阴虚等,而瘀血则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在临床各期中都分布有瘀血证型;另外,脾肾两虚证型占比较大,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一个常见证型,其余如阴虚湿热挟浊毒这一证型,一般在糖尿病肾病晚期,出现阴阳衰败的过程中,这一证型较为常见。用药则根据各期的不同运用补气药、活血祛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等。因此临床运用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型论治。
二、病案资料分析
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病案室治疗糖尿病肾病病案资料的回顾研究,分析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般情况。
方法:选择1995~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病案,建立糖尿病肾病治疗数据库,按照“笔录—建库—统计—输出结果”的顺序,分别统计用药的种类、归经、性味,计算其使用频数构成比,并根据治疗情况总结出一般的辨证用药规律。
结果:30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证型有脾肾亏虚、瘀血阻络、痰浊内阻以及阳虚水泛,这四个证型所占比例超过了84%。用药频数前三位的为茯苓(12.34%)、黄芪(20.75%)、丹参(8.04%);较常用的中药种类有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
结论:本研究中主要收集病例为糖尿病肾病Ⅴ期的患者,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脾肾亏虚是主要证型,瘀血、水饮、浊毒是主要病理产物,治疗上比较注重健脾补肾、利水渗湿等。另外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地域气候特点,使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产生了差异,因此在治疗上也应该兼顾这些特点,体现在用药上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