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湿热证证候规范化研究
【摘要】: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本地区发生温病,多见湿热证,成为外感热病常见多发的病证。温病湿热证,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的一类湿热性质温病,包括湿温,暑湿,湿热疫及暑温挟湿等,临床症状繁多,证型复杂,不易辨别。温病湿热证,由于病种不同,涉及脏腑亦多,如肺、心包、膜原、脾、胃、小肠、大肠、肝、胆、肾、膀胱、三焦等,证候各异,主证和辅助证未见文献给予划定。而辩证是立法和方药的前提,辩证不当,直接影响疗效。没有证候的规范,临床科研和国际交流无法深入。当前中医界有识之士,正加大这方面研究力度。
目的
1)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资料,筛选出温病湿热证主证(基本证候)。如湿温之发热,有身热不扬、氤氲发热、午后发热、汗出热不退、持续壮热等提法,找出最恰当的发热类型给予规范。
2)规范湿热病邪侵犯各脏腑的主要临床证候。如湿热郁胆表现的寒热来,胁肋胀痛,口苦,呕恶等,那些是本证的主要证候。
3)据其湿热的偏盛,规范温病湿热证的病理属性。
研究意义
1)有利于温病湿热证辨证的规范化,能够反映疾病现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有利于温病湿热证的研究,证候的规范化提供临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判断,对研究有重大意义。
方法
1)统计历代古籍文献和统计近代名中医医案文献有关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出现规律,从而筛选出温病湿热证的发热类型、温病湿热证的主证、临床表现的描述。
2)整理规范温病湿热证的文献对湿热病邪侵犯各脏腑的主证和临床表现的描述。
3)根据中医四诊八纲、藏象学说的原则,对古籍及医案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再将症状量化转变为计算机程序,输入文献病例,然后对文献病例进行数学处理、确立证候诊齿斤及临床辨证分析、分别湿热轻重,从而提出具有特殊诊断意义的常见症状和分组,作为确定标准的规律。按古籍及医案文献调查所作出证候规律的基础,对中医课本有关温病湿热证进行症状量化及测试。
工具
1)收集了温病湿热证古籍文献99病例,和近代医案文献105病例,总共204病例作分析。又从中医温病学课本收集85个温病湿热证病例作测试。
2)本研究采用一种模拟人工智能,非线性的分析工具——神经网络来建立模型,能自身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位数据预先假设关系,效果较多元统计更准确。这是由于反向传播方法解泱了神经网络的自我修正问题,其在医学诊断及分类方面应用很广。
结果
1)总结统计后温病湿热证“发热”的表现是身热不显扬于外,其基本“发热”类型有:
2)辨证要点:“发热”结合“舌苔”和一、两项湿邪症状及一、两项热邪症状,就可以诊断。在温病湿热证具有特殊诊断意义的有:
3)辨证要点:“发热”结合“舌苔”和一、两项湿邪症状及一、两项热邪症状,就可以诊断。湿热病侵犯各脏腑的主要临床证候:
4)辨证要点:“主症”结合“舌苔”和一、两项湿邪症状或一、两项热邪症状,就可以诊断。温病湿热证湿邪与热邪轻重具有特殊诊断意义的常见证候有
结论
1)统计结果认为“发热”是温病湿热证各个传变阶段共有之症,神经网络提示温病湿热证以身热不扬、或壮热或汗出热不退三种热型为主,其发热与恶寒、汗出有相关症状的联系。
2)统计结果和神经网络结果都认为温病湿热证必具发热、口渴、胸闷的特征。
3)统计结果和神经网络都认为“脘腹胀、舌苔腻”也是湿热证的常有证候。薛生白在湿热病提纲未有提出。
4)“恶寒”在文献的统计出现率为26.3%,提示温病湿热证可以见“恶寒"。
5)“不欲食”在文献的统计出现率为12.5%,提示温病湿热证都可见“不欲食”,但不是温病湿热证辨证的特异症状。
6)温病湿热证湿热轻重的权值结果分组提示有:
(1)湿重于热型病机是:湿困太阴,气机郁滞
其主症为:身热不扬,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饮,头身重疼痛;
(2)湿热并重型病机是:湿热交蒸,困阻脾胃
其主症为:发热汗出热不解,神识如蒙,口苦腻渴不多饮;
(3)热重于湿型病机是:热盛阳明,脾湿未化
其主症为:壮热,烦渴口苦,二便异常。
7)测试样本符合率低,提示课本对温病湿热证的某些症状含糊,论述病理变化不清楚、与临床不符。
8)本实验结果显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学习及自建内在规律性强,适用于证候分类研究,即疾病诊断,是中医温病学第一次创新而有益的赏试。
9)本模型的例数尚不够充足,拟扩大样本病例数,进一步测试不同的增量项目与隐层的学习关系,以期获得更進一步的研究结果。
|
|
|
|
1 |
史志云,黄英赪;浅谈温病方组方规律[J];新中医;2000年02期 |
2 |
吕文亮,伍文举;对《温病学》研究层面的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3 |
王秀莲;温病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0年01期 |
4 |
孙守才;温病学发展现状及温病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思路和方向的探讨[J];陕西中医函授;2000年04期 |
5 |
张之文;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6 |
李海波,王瑞华;温病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7 |
黄琴;议温病误用苦寒[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3期 |
8 |
林培政,葛文华;温病实验研究概况[J];新中医;2003年05期 |
9 |
杨宏宝,江红兵,方卓;温病学课堂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0 |
戴春福,孙守芳,李延平;温病“毒”说无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1 |
靳红微,刘卫滨,戴桂满;温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年02期 |
12 |
吴敏,顾刘宝;温病防治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3 |
吕文亮;对重编《温病学》课程教材的设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4 |
杜爱华,何咏群;温病学中的护理论述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
15 |
翟玉祥;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6 |
王小平,庞声航;试述非典型肺炎与温病的关系[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年12期 |
17 |
周丽雅;;温病学——伏暑病提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年02期 |
18 |
金淑琴;从温病学教材改革看河北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年02期 |
19 |
艾军;温病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20 |
梁伍今,刘虹;温病特点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