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养心康片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研究

周凤娇  
【摘要】: 1.理论研究 简单介绍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回顾了祖国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详细分析了现代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特色和优势,详述了目前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情况,回顾了养心康片治疗心力衰竭的既往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方向。 2.实验研究 2.1研究目的 通过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动物模型,探讨养心康片对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养心康片在临床上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及治疗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改善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2动物造模、分组 SPF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8只,造模组72只。造模组再分为药物空白组(模型组)、养心康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组24只,采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的方法造模。 2.3给药方法: 养心康高、低剂量组在造模开始即分别给予高剂量、低剂量养心康灌胃,正常对照组及药物空白组以蒸馏水灌胃。 2.4检测指标 心气虚证候的观察,体重、力竭游泳运动时间、呼吸频率、尿量,心脏彩超,血清脑钠素(BNP)、肌钙蛋白I(cTnI)、可溶性Fas(sFa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心肌ATP、ADP、AMP含量,心肌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线粒体呼吸功能以及心肌病理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2.5结果 2.5.1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采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进行造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逐渐出现了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鼻尾透青色等体征,但无肢体水肿情况,各组各时间点的24h尿量也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各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空白组呼吸频率加快;空白组EF值、FS值均降低,而左室收缩末内径增大;空白组血清BNP水平也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或者高度显著性。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也显示了空白组心肌结构的明显病变。这些均说明了运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造成心力衰竭模型取得成功,且该模型为轻度心衰模型。 2.5.2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本研究采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心气虚证模型。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心气虚证候表现,且造模各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空白组呼吸频率加快,EF值、FS值均降低,左室收缩末内径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减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或者高度显著性。根据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心功能评价等多种心气虚证模型评价方法,说明心气虚证造模成功,且该模型稳定持久。 2.5.3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的变化 造模后,空白组血清BNP、sFas、cTnI水平水平明显上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或者高度显著性。说明心气虚证大鼠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存在着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等变化。 2.5.4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自由基代谢情况 在各阶段空白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明显减低,丙二醛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大鼠体内出现了自由基代谢紊乱,出现了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 2.5.5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造模结束次日空白组心肌线粒体增生,体积增大,压迫肌原纤维,线粒体形状大小不一,结构不清,嵴变稀疏,部分溶解、断裂。造模后2周见心肌线粒体明显减少,结构不清,造模后12周也见线粒体体积增大,结构不清。说明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存在线粒体肿胀、嵴变稀疏,部分溶解、断裂等超微结构改变。 空白组大鼠各阶段心肌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呼吸控制率(RCR=R3/R4)、氧化磷酸化效率均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或者高度显著性,表明心气虚证大鼠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减低,使ATP生成减少,心肌ATP、ADP含量减低,而AMP含量上升,能荷(EC)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或者高度显著性。因此心气虚证大鼠体内出现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也出现了能量代谢的紊乱。 2.5.6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病理及电镜结果 正常组未见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空白组大鼠切片可见心肌细胞横纹模糊,颗粒变性,间质内见淋巴细胞浸润等改变。电镜下观察,可见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明暗带结构不清甚至肌原纤维溶解、消失,呈大片空泡化。早期线粒体增生、肿胀,后期则明显减少。还可见细胞核固缩,多个核仁,核膜不清等心肌细胞损伤、凋亡现象。说明造模后大鼠心肌细胞出现了明显炎症反应甚至坏死,发生了超微结构紊乱,同时有心肌细胞凋亡现象。 2.5.7养心康对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作用及其机制 养心康高、低剂量组心气虚证候表现比空白组提前16天恢复正常;呼吸频率未见明显加快;心脏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功能未见减低。养心康还降低了大鼠血清BNP、cTnI、sFas水平: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的水平;提高了大鼠心枷吡L錘a~+—K~+—ATP酶活性,增强了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提高了大鼠心肌ATP含量。说明了养心康具有补益心气、防止心气耗竭,提高大鼠活动耐量,促进心气虚证恢复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养心康片改善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了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改善了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减轻了心肌损伤,抑制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及心室的重构,保护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6结论 运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造成心力衰竭心气虚证模型是可行的,且其模型是稳定持久的,得到了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的验证。研究还表明,养心康不仅能够补益心气,防止心气耗竭,促进心气虚证的恢复,还能够保护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这将为临床运用养心康进行心力衰竭的一、二级预防,提前干预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抑制或者减缓心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3临床回顾分析 3.1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中医证型与心衰ABCD分期、NYHA分级、心衰类型等的关系,为心力衰竭的中医整体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3.2研究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及2002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有关SHF的诊断标准,收集心衰各期的病例共255例,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3结果 3.3.1所有病例的特点 在心衰各期的患者中,常见的证型是气虚血瘀夹痰;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冠心病;1-3个危险因素最多见。临床中处于心衰B期、心功能为Ⅰ级的患者很普遍。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患病率较高,且大部分为无症状性舒张功能不全。 3.3.2各证型与ABCD分期的关系 随着证型从气虚、血瘀、痰浊向气阴两亏、阳虚水泛的发展,心衰分期也随着增高。气虚、血瘀、痰浊证主要处于B期;而气阴两亏以C期为主,阳虚水泛则主要处于D期。 3.3.3各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各证型的心功能分级随着气虚、血瘀、痰浊向气阴两亏、阳虚水泛的发展而增高。单纯气虚证的心功能全都是Ⅰ级,夹血瘀、痰浊者也以心功能Ⅰ级为主。气阴两亏主要以Ⅲ、Ⅳ级为主,阳虚水泛证则以Ⅳ级多见。 3.3.4各证型与心衰类型的关系 随着气虚、血瘀、痰浊向气阴两亏、阳虚水泛的发展,心衰类型由舒张功能不全转向收缩功能不全或者两者兼有。气虚、血瘀、痰浊以单纯舒张功能不全为主:气阴两亏、阳虚水泛证型均以收缩功能不全或者合并舒张功能不全为主。 3.3.5各证型危险因素个数的分析 各证型危险因素个数的多少随着证型兼夹的变化而变化,证型兼夹程度越高,体现了其危险因素可能越多;兼夹证类似者其危险因素的个数也比较一致。 3.3.6各证型基础疾病的分析 气虚、血瘀、痰浊证主要见于高心、冠心的患者,气阴两亏、阳虚水泛证型主要见于扩心、先心、风心等其他基础病。 3.3.7兼夹证分析 气虚、血瘀、痰浊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兼夹证候,但各兼夹证的心功能分期、分级没有统计学差异 4结论 心衰的中医证型跟心衰分期、分级、心衰类型、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处于心衰B期、心功能为Ⅰ级的患者很普遍,且其主要证型是心气虚证,或夹血瘀、痰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程志清,龚文波,姚立,唐烨霞,吴玉芙;强迫跑步法建立BALB/c小鼠心气虚证模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程志清,唐烨霞,吴玉芙,姚立,龚文波;WKY大鼠心气虚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医药信息;2004年01期
3 程志清,姚立,龚文波,唐烨霞,吴玉芙;Wistar大鼠心气虚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11期
4 李绍芝,朱文锋,黄献平,李冰星;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研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5 冼中任;陈秋霞;黄爱群;迟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变化与NT-proBNP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2期
6 李绍芝;;心气虚证研究近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7 许丽梅;赖仁奎;;心气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关系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1期
8 程志清,姚立,龚文波,唐烨霞,吴玉芙;强迫跑步法建立昆明种小鼠心气虚证模型[J];中医药信息;2003年03期
9 姚立,程志清,龚文波,唐烨霞,吴玉芙;强迫跑步法建立Wistar大鼠心气虚证模型[J];中医药学刊;2004年01期
10 袁慧萍;;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B型利钠肽水平变化的分析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11 魏德稳;胡广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肝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7期
12 李绍芝,朱文锋;心气虚证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年03期
13 成永霞;钟国强;;神经末端脑钠素原对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评价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14 王成增;;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慢性心衰左室心肌纵轴速度变化[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09期
15 刘建勋;马晓斌;王杨慧;;芪苈强心胶囊对实验性心力衰竭犬心脏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7年03期
16 王华;杨杰孚;张传宝;包承鑫;胡云建;褚德发;钟优;李宏义;张瑞生;刘德平;曾学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改变[J];中国循环杂志;2006年03期
17 李彪;周焕发;;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8年01期
18 侯旭敏;方唯一;范维琥;;β_2肾上腺能受体基因单倍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19 张艳;海丽;宋婷婷;庞敏;胡晓虹;;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衰大鼠血小板活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20 何建成;王文武;丁宏娟;曹雪滨;;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令;杜忠东;;正常儿童和心力衰竭患儿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2 吴伟康;杨辉;;氧化应激与心力衰竭[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振魁;祝善俊;田颖;于林君;周裔忠;王江;;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信号相关通路改变[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4 王贵生;李俊德;;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三法[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贵生;李俊德;;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三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赵建美;徐美玉;;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脑利钠肽、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杨晓东;陈秀玉;黄敏;JI Stein;;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小儿原发性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伟令;杜忠东;;正常儿童和心力衰竭患儿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陈才顺;;BNP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A];玉溪市第十一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顾翔;顾健;段俊斐;李铭辉;许厚田;杭霏;马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二次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凤娇;养心康片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张芃;心力衰竭相关的血清标记物的初步筛选及与心室重构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张晶;重组人B型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冠脉循环和肾循环血流动力学效应的系列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冼绍祥;肾阳虚型心力衰竭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何怀阳;“固本救心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孙要军;心力衰竭时大鼠下丘脑室旁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与NMDA受体相互作用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先涛;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姚立;用比较医学的方法建立心气虚证动物模型[D];浙江中医学院;2003年
9 李美霞;抗β_3/抗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王新华;地黄低聚糖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菲;坎地沙坦联合福辛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2 杨国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3 颜萍;尾加压素Ⅱ在肺炎心衰中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肖渊茗;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衰大鼠模型心功能改变及大鼠心功能与脑钠素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8年
5 刘杰;心力衰竭时心率变异的昼夜节律及螺内酯干预[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传辉;复方黄精口服液对阿霉素致心衰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7 闫晗;强心通脉微丸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AngⅡ及受体信号传导的影响[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8 邓燕;舍曲林对心力衰竭时左室重构和心肌电生理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9 夏菁;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王开平;数据信息技术对慢性心衰的中医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溪;高湿热天气易诱发心力衰竭[N];中国质量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曹玉祥;血压高要严防心力衰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
3 兆丰;高血压和心力衰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4 恒子;控制IGF-1的相互作用有望治疗心力衰竭[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龙海;老年人为何易心力衰竭[N];经济参考报;2003年
6 施融融;心力衰竭治疗有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2年
7 张晓宏;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蒋胜国 伍缨;治疗心力衰竭又获新途径[N];重庆商报;2000年
9 上海瑞金医院教授 钱文琪;浅谈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N];光明日报;2000年
10 上海瑞金医院教授 钱文琪;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