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腹针疗法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莹珏  
【摘要】: 研究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 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腹针组)与对照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50例患者,由于观察过程中有3例患者脱落,最后进入实验的共97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9例,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SS—QOL评分、患侧上肢痉挛评级及患侧下肢痉挛评级的变化。 研究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积分及疗效评价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缺损积分减少值(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Fugl—Meyer(FMMS)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上肢、下肢及上下肢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对上肢、下肢、上下肢总分进行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提示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同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协方差分析,提示在基线相等的条件下,比较治疗后上、下肢的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上下肢记分总和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5)。提示治疗组在对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FMMS评分分级分析,治疗前治疗组49例患者中,严重运动障碍19例,明显运动障碍22例,中度运动障碍7例,轻度运动障碍1例;治疗后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例、22例、11例和10例。治疗前对照组48例患者中,严重运动障碍10例,明显运动障碍26例,中度运动障碍8例,轻度运动障碍4例;治疗后分别为7例、24例、8例和9例。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患侧上肢痉挛评定(Ashwoth量表) 治疗前治疗组49例患者中,肌张力0级18例,1级23例,2级7例,3级0例,4级1例,对照组48患者中,分别为19例、25例、3例、1例和0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肌张力改变为,0级29例,1级19例,3级1例,对照组为22例、25例、1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4.患侧下肢痉挛评定(CSI量表)及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49例患者中,轻度痉挛22例,中度痉挛27例,重度痉挛0例;对照组48例患者中,轻度痉挛22例,中度痉挛25例,重度痉挛1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评定为轻度痉挛35例,中度痉挛14例,重度痉挛0例;对照组分别为24例和24例,重度痉挛0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SS—QOL(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Measure)评分 在治疗前(入院时)、治疗结束(即出院时)和随访(发病3个月)三个时点,分别对SS—QOL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值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认为腹针组与普通针刺组疗效有差别。 研究结论 腹针疗法对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主要表现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及缓解下肢痉挛状态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缓解上肢痉挛状态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别,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但腹针作为一种新的针灸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仍是积极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古丽米娜;腹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7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12期
2 朱文斌;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J];河南中医;2005年12期
3 高红,曹晓滨,何文荣;对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的认识[J];新疆中医药;2005年05期
4 徐丽华,郭奕文,张斌,饶芳,曾伟清;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J];河南中医;2005年12期
5 葛鸿庆;陈文治;余宇峰;管华;;腹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年12期
6 党读华;杨潇然;周玉英;;腹针治疗偏头痛9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年10期
7 赵俐黎;陈利;;腹针治疗颈椎病50例[J];中医研究;2009年07期
8 吴薇薇;;腹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5期
9 王宝玲;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脑萎缩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12期
10 李爱婵;秦其兴;;腹针疗法的临床运用举隅[J];山西中医;2002年S1期
11 孔畅;黄刚;李永津;;骶管封闭结合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痛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6年03期
12 温卫萍;;腹针在中风病和颈椎病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3 徐波克;孙申田;;孙氏腹针疗法治愈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12期
14 蒙昌荣;符文彬;朱晓平;;腹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15 甄宏鹏;罗海丽;;腹针疗法对抗衰老及预防疾病的影响和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0期
16 罗海丽;甄宏鹏;李漾;;无瘢痕灸配合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0期
17 黄卫强;;腹针结合体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年02期
18 张艳;贾成文;;腹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J];山西中医;2009年07期
19 莫晓枫;宣丽华;徐福;张海峰;;腹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05期
20 梁尧;黎波;;腹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林;马文珠;李晓芳;王燕平;睢明河;付平;;“腹针疗法”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韩燕;;腹针疗法验案四则[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薄智云;;腹针对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认识与研究方法[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米建平;余焯燊;;腹针疗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5 陈文治;邓晓强;葛鸿庆;;腹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成分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米建平;余焯燊;;腹针疗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杨然;刘云霞;;薄氏腹针疗法分期治疗肩周炎48例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8 闵晓莉;冉青珍;;腹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32例[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春玲;;腹针疗法在妇科疑难病症中的运用举隅[A];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春玲;;腹针疗法在妇科疑难病症中的运用举隅[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漾;腹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陈博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砚;孙氏腹针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刘菁;腹针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偏头痛即时疗效观察[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冯文轩;腹针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症状的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彦廷;腹针疗法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陈瑾;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吴中凤;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王波;腹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黄彬城;腹针结合中药调节多囊卵巢综合征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李新梅;薄氏腹针治疗更年期妇女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吴健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银;世界中联推介陈弼钟教授“脑腹针疗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 向佳;薄氏腹针疗法再收三名海外弟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胡彬;腹针疗法的推广之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凯风 余静(实习);腹针疗法——脑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奇葩[N];民族医药报;2010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吴尧;潮汕人一生中的保健方[N];健康时报;2009年
6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于丽珊;北中医针推 教学模式有创新[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通讯员 乔当归;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河南南阳落地生根[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通讯员 乔当归;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南阳落地生根[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9 记者 胡延滨 通讯员 李雪;广东省中医院 成为针灸标准示范基地[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记者曾繁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N];柳州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