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李小月  
【摘要】: 一、研究目的 采用2.2.15细胞模型及鸭乙肝动物模型,评价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效果;采用刀豆蛋白A(Con A)所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ALT、IL-6、TNF-α变化,评价该复方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叶下珠复方Ⅱ号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内容 1.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1.1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体外实验采用2.2.15细胞模型,以HBsAg、HBeAg作为药效评价指标,并用MTT法测定药物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_(50))为16.94mg/mL。叶下珠复方Ⅱ号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7.82mg/mL和7.60mg/mL;治疗指数分别为2.17和2.23。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1.2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采用先天感染的鸭乙肝动物模型,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第7天(T7)、给药第14天(T14)、给药第21天(T21)、给药第28天(T28)及停药第5天(P5)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载量变化。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剂量组在给药第T7、T14、T21、T28天及停药后第5天与开始给药时(T0)比较,鸭血清DHBV载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T7、T14、T21、T28)及停药后第5天,高、中剂量组鸭血清DHBV载量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提示: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先天感染的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停药后反跳不明显。 2.叶下珠复方Ⅱ号抗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2.1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IL-6活性的影响 采用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33.6g/kg,16.8g/kg)作为治疗组,与联苯双酯(50mg/kg)治疗组作为对照,测定小鼠血清亮丙氨酸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IL-6)活性。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血清ALT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血清ALT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联苯双酯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剂量组血清IL-6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明显改善,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Con A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L-6的释放有关。 2.2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TNF-α活性的影响 采用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33.6g/kg,16.8g/kg)作为治疗组,与环磷酰胺(43mg/kg)治疗组作为对照,测定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血清TNF-α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0.05);高剂量组血清TNF-α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Con A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NF-α的释放有关。 三、结论 1、叶下珠复方Ⅱ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 2、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刀豆蛋白A所致的免疫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作用机理与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L-6、TNF-α的释放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龚建平;廖汪洋;何益平;;Kupffer细胞与HBV慢性感染引起的肝损伤[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24期
2 ;肝癌[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81年03期
3 原明达;;用胃酶、尿素及福马林三种方法灭活乙型肝炎病毒[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4年01期
4 苏建家;杨春;黄定瑞;黄国华;严瑞琪;;供乙肝疫苗质检用的新动物模型——乙肝疫苗预防树鼩感染HBV的研究[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90年02期
5 徐芾;;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J];祝您健康;1995年10期
6 王永祥;;用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前S”杂交蛋白的鼠伤寒和伤寒杆菌无毒株作为口服疫苗[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5年02期
7 周明宣;李烽;吴颖;杨瑞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记的变化[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庆丰;顾庆华;范家林;;常熟市饮食服务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J];职业与健康;2006年09期
9 邓家刚;周程艳;郭宏伟;;乙型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俞松山;;三门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年08期
11 张俊;李亚琴;王一雯;;恶性淋巴瘤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23期
12 李伟;刘传苗;赵守松;;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年02期
13 苏洪英;何苗;贾志芳;刘强;周宝森;徐克;;224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危险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1期
14 陈瑞玲;汤桂芳;;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及其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0期
15 陈红英;;4253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结果模式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8年07期
16 胡朝辉;罗华;邓文斌;杨培;郑肖;;四川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研究[J];西部医学;2009年12期
17 潘文涛;尹玉竹;谌小卫;周水生;李小毛;;HBV宫内感染预测指标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年01期
18 张兰胜;陈冬波;王保庆;张世强;凌桂琴;韩正祥;;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05期
19 刘中景;王者令;孙晓慧;柳盛;顾义海;;加味小柴胡汤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MHC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年01期
20 祖述宪;;澳大利亚抗原在贝体内的发现及传播实验[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7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沃健儿;侯伟;刘克洲;李敏伟;陈离伟;胡中荣;刘荣华;胡敏君;;不同结合臂长10-23 DNAzymes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王春花;成军;王欣欣;吴煜;刘妍;郎振为;;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孔祥平;任向荣;;RNA干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4 趙豔玲;蔡光明;张新全;李壮;;中药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评价[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趙豔玲;蔡光明;张新全;李壮;;中药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评价[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黄力毅;罗光汉;吴继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P变异意义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雷宇;黎燕;王蜀强;陈压西;周智;任红;;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四环素调控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孟忠吉;李磊;李新宇;张正茂;张振华;田拥军;王宝菊;张珺;雷延昌;杨东亮;;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王春花;成军;郎振为;王欣欣;吴煜;刘妍;;乙型肝炎病毒前-X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侯伟;刘克洲;沃健儿;倪勤;李敏伟;;10-23 DNAzyme对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岩;应用RNAi技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张秋;TRAIL及其相关分子在HBV感染所致凋亡改变中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光泽;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4 彭仙娥;乙型肝炎病毒在非酒精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5 潘金水;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跳跃断裂易位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6 刘晓颖;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cIAP_2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进;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李发武;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9 牟劲松;乙型肝炎病毒HBsAg基因稳定转染Chang-Liver肝细胞系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鲁晓擘;新疆维吾尔族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准种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月;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薛璐;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高危因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3 刘金霞;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樊和斌;α/β干扰素受体在外周血单核细胞、肝脏组织内表达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姚永远;新型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0年
6 单幼兰;HBV cccDNA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7 任永强;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张慧;La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蛋白质表达和病毒复制的影响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许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型及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杨炳春;乙型肝炎病毒突变型表面抗原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朱宝申;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N];石家庄日报;2009年
2 周欣;乙型肝炎病毒检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庄辉;单项抗-HBc阳性说明……[N];健康报;2001年
4 张小梅;辰欣 “丁贺”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刘保安;癌症能传染吗?[N];大众卫生报;2000年
6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区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1.3倍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记者 张淑会;我省九成医学跟踪项目达标[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郁忠新;被全球“通缉”的5种病毒[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