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摘要】:
一、研究目的
采用2.2.15细胞模型及鸭乙肝动物模型,评价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效果;采用刀豆蛋白A(Con A)所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ALT、IL-6、TNF-α变化,评价该复方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叶下珠复方Ⅱ号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内容
1.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1.1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体外实验采用2.2.15细胞模型,以HBsAg、HBeAg作为药效评价指标,并用MTT法测定药物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_(50))为16.94mg/mL。叶下珠复方Ⅱ号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7.82mg/mL和7.60mg/mL;治疗指数分别为2.17和2.23。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1.2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采用先天感染的鸭乙肝动物模型,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第7天(T7)、给药第14天(T14)、给药第21天(T21)、给药第28天(T28)及停药第5天(P5)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载量变化。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剂量组在给药第T7、T14、T21、T28天及停药后第5天与开始给药时(T0)比较,鸭血清DHBV载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T7、T14、T21、T28)及停药后第5天,高、中剂量组鸭血清DHBV载量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提示: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先天感染的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停药后反跳不明显。
2.叶下珠复方Ⅱ号抗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2.1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IL-6活性的影响
采用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33.6g/kg,16.8g/kg)作为治疗组,与联苯双酯(50mg/kg)治疗组作为对照,测定小鼠血清亮丙氨酸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IL-6)活性。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血清ALT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血清ALT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联苯双酯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剂量组血清IL-6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明显改善,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Con A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L-6的释放有关。
2.2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TNF-α活性的影响
采用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33.6g/kg,16.8g/kg)作为治疗组,与环磷酰胺(43mg/kg)治疗组作为对照,测定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血清TNF-α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0.05);高剂量组血清TNF-α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Con A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NF-α的释放有关。
三、结论
1、叶下珠复方Ⅱ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
2、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刀豆蛋白A所致的免疫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作用机理与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L-6、TNF-α的释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