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及少儿,患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内科用药往往容易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患者的胃部问题而导致束手无策,而手术的适应症往往是病情后期,或是要求患者全身情况比较稳定,在稳定前亦往往以内科方法治疗,且手术费用高昂,非患者能普遍接受。国内许多临床研究亦表明针灸治疗RA可降低类风湿因子(RF)滴度和血沉(ESR),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1996年11月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提出64种针灸适应证,其中采用类似针灸法或传统疗法随机对照试验过的针灸适应证中,就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通过辩证与经络,以独特的角度来缓解患者疼痛,可使病情控制在早期与中期,尽可能避免手术,同时针灸材料单一,操作相对简单,随着医改,能广泛存在于各乡镇医疗站点,为当地患者提供便捷持久有效的治疗服务,减轻患者及城市一级医院的负担。
方法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纳入2002年1月~2007年1月的临床病例观察中符合数据库题名或关键词、主题词中出现“针灸”并“类风湿关节炎”字眼的文献,排除以非针灸疗法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以白鼠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文献、机理研究类文献等,通过筛选,获得2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然后将26篇文献按照诊断标准、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手段、选穴、疗效标准、疗效结果将不同的文字内容进行整理,然后经过多次的阅读对比,找出不同文献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关键内容,再按照关键内容进行分类。除了对多数的关键内容进行统计,以观察是否具有过半性、统一性,并对过半性及统一性进行较深层次上的探讨,例如只达到了过半性而无法达到统一性的原因,达到了统一性而是否有继续发展研究的空间,还对少数的值得讨论的关键内容进行分析,一方面来分析为何会在数据上无法成为主流,二来分析是否符合目前理论,三来分析是否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与空间。通过这样对各个因素的归纳以及讨论,最终总结得出研究范围内关于国内针灸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近况,并对此提供展望及建议。
结论
2002年1月~2007年1月的关于“针灸”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字样的26篇临床病例观察文献中,以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或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作为主要诊断标准,以肝肾亏损,气血两虚为主要内因,风寒湿邪为主要外因,通过通络、祛邪、补正等治疗原则,以针刺、温针灸、隔物灸、长蛇灸等温热类治疗方法,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主要取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等穴位;督脉、手足三阳经的穴位;以及特定穴,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试验室检查为主要疗效观察对象,通过对照组普遍获得显著性差异,以及单方面高达80%以上的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