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精—骨—髓—血理论体系及其在骨科临床实践运用的探讨
【摘要】:
《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为肾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内经》中“肾藏精”、“肾主骨”、“骨者髓之府”、“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藏血”等理论,以及指出因肾虚而造成一些有关骨方面之疾患的相关性及其治法,如《医经精义》指出:“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若肾气虚,肾精亏则骨髓失养而痿软,髓无以得生。这些都表明了肾、精、骨、髓、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中医临床遵循以上的理论,以补肾为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骨病时来已久,且均有极大之效果。本论文即针对古代之理论及现代科学之研究,对肾—精—骨—髓—血理论体系在骨科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做一系统性的探讨。
第一部分我们对肾—精—骨—髓—血理论体系构建的古代文献进行了研究整理,分别从《内经》及古代医家对《内经》中“肾藏精”、“肾主骨”、“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藏血”等之诠释,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再通过古代经典医籍及现代科学研究结果,针对“肾藏精”、“肾主骨”、“肾生骨髓”、“髓生肝(血)”等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探讨,从而建立起肾—精—骨—髓—血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从古代经典医籍及现代科学研究文献报导治疗骨科疾病用药的统计和分析、治疗骨科疾病常用的方剂分析、治疗骨科疾病古代文献整理与现代临床运用结果、及骨科疾病的预防研究四个方面,针对肾—精—骨—髓—血理论体系在骨科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做一系统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从古代经典记载之中医理论及现代科学对中医中药理论之研究,证实了肾、精、骨、髓、血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建立起了肾—精—骨—髓—血理论体系。中医临床上遵循肾—精—骨—髓—血理论体系,利用补肾填精,壮骨生髓补血之类中药,及由此类中药组成的方剂治疗骨科疾病,是有其科学上之意义,而且临床运用上也获得极大之疗效。在骨科的病人,不管是骨折病人由于外伤的伤精耗血,还是骨病的病人由于病程迁延,久病体虚耗伤正气,都可以使肾所藏之精不足,从而出现骨骼空虚、骨疏筋萎,如肾虚性腰痛、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妇女更年期腰腿痛等病人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病人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尿频清长、遗精泄泻等肾阳虚衰的症状,我们在这时以补肾的方法,给予生精填髓、壮骨补血的药物,就能使肾精足,骨髓旺,从而有利于骨科疾病的治疗。
|
|
|
|
1 |
单德红,季颖,章洪流,郑晓霓,王德山;从五脏化生精气血的能力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11期 |
2 |
李继锋,王舟,韩仲岩,张志龙,张勇,赵全义;脑梗塞患者血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动态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年01期 |
3 |
郑素华,唐成和,刘凤英;儿童行为问题与外周血5-HT浓度变化的关系[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1年04期 |
4 |
王庆侠;血与神志[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5 |
胡剑农;53例新生儿重症肺炎血电解质测定结果分析[J];九江医学;1999年02期 |
6 |
肖正华,阳明福,李文,王巧玲;二次微分示波极谱法测定血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郝守进,康君行,周珊,崔九思,戚其平,韩克勤;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血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J];卫生研究;2000年01期 |
8 |
陈咏冲,谭美珍,廖瑞端;弱视儿童血铅测定情况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年07期 |
9 |
钟天;略论“脾统血”[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0 |
卢红,张中兴,宋景贵,张萍,刘麦仙;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与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04期 |
11 |
周建新,刘永勤,刘进;低温和血液稀释对挥发麻醉药血液溶解度的综合影响(英文)[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年07期 |
12 |
邓素琴,李素珍,彭丽;发硒血硒与人体疾病关系的探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年12期 |
13 |
邓洪云,起荣灼;低血钾麻痹症105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1985年01期 |
14 |
孙桂华,赵树进,霍枫,詹纯列,黄小让,徐本法,韦丽芳;头孢三嗪治疗胆道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8年12期 |
15 |
方熹敏,李中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人血及人发中的锗[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8年03期 |
16 |
陈国贤,韩春茂,王彬;烧伤病人血和尿中微量元素的相互关系与变化[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8年09期 |
17 |
陈刚,王春,曹国模,陈佩珍,李晓东,倪建华;新生儿脐带血铅浓度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2期 |
18 |
宋琼,宋志芳,景炳文;危重病人心律失常与血清钾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0年04期 |
19 |
何伟锋,毛晓连;血液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S1期 |
20 |
乔文建,李勇,毕永生,李晶;高压湿法消化器的研制及其在人体痕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