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关系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肺腺癌的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肺腺癌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产生的病理基础及内在联系,为肺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均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CT平扫及增强,记录肺腺癌MSCT征象(肿瘤的位置、大小、强化程度、毛刺征、棘突征、分叶征、周围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以及胸内增大淋巴结及其分区情况,将结果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原发肿瘤的位置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肺腺癌双肺上叶、下叶好发,且上叶多于下叶;肺上叶肿瘤对应上纵隔淋巴结增大居多,下纵隔仅见7区增大淋巴结;肺下叶肿瘤对应下纵隔淋巴结增大居多,上纵隔增大淋巴结仅见于4、5、6区;右肺中叶见4、7区淋巴结增大;肺门区肿瘤主要见4、5、7区淋巴结增大。肿瘤位置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原发肿瘤位置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2.原发肿瘤大小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以3cm为界,将肿瘤大小分为≤3cm组和>3cm组。肿瘤≤3cm组16例,发现胸内增大淋巴结者6例,占37.5%(6/16);肿瘤≥3cm者38例,发现胸内增大淋巴结者占89.5%(34/38);肿瘤大小无法估计者2例,均发现胸内增大淋巴结。两组原发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有胸内增大淋巴结组较无胸内增大淋巴结组原发肿瘤体积大;原发肿瘤大小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2.021,呈正相关,提示肿瘤越大,胸内淋巴结增大的发生几率随之增加。
3.肿瘤病理分型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肺腺癌病理类型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强化程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病理分型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2.213,呈负相关,提示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越低,胸内淋巴结增大几率减小。
4.原发肿瘤形态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肿瘤有棘突征和毛刺征者占30.7%(34/56),胸内增大淋巴结者占79.4%(27/34),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有差异,P<0.05;毛刺征和棘突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1.202,呈正相关,提示肿瘤出现棘突征和毛刺征,胸内淋巴结增大几率随之增加;肿瘤有分叶征者占64.3%(36/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86.1%(31/36),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0.05;分叶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空泡征3例,全部位于小于3cm的病灶中,均未见胸内增大淋巴结,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0.05;空泡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血管集束征者占60.7%(34/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82.3%(29/34),且多见于大于2cm的病灶内,占94.1%(32/34),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0.05,血管集束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胸膜凹陷征占69.4%(39/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占82.0%(32/39),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膜凹陷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5.原发肿瘤强化程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
肿瘤轻度强化者占8.9%(5/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占20.0%(1/5);中度强化者39.2%(22/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占59.1%(13/22);重度强化者占51.7%(29/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96.5%(28/29),轻度强化组、中度强化组分别与重度强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6和0.027;轻度强化组和中度强化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肿瘤强化程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2.235,呈正相关,提示肿瘤强化程度越高,胸内淋巴结增大几率随之增加。
结论:
1.肺腺癌肿瘤位于双肺上叶、下叶居多,胸内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向远、跳跃性转移的规律。
2.肺腺癌MSCT征象如肿瘤大小、强化程度、毛刺征和棘突征、病理分型是胸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有正相关性。
|
|
|
|
1 |
黎叶芳;严香兰;雷蕾;;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3期 |
2 |
岳勇,辛军,郭启勇,刘兆玉,卢再鸣,刘鑫;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CT与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9年04期 |
3 |
王天君;马述盛;何芳显;梁书林;李厚文;胡永校;姜宗元;傅志民;片山信仁;本多一义;惠畑欣一;山本彰;;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的CT-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S1期 |
4 |
段林灿;李高峰;黄云超;金重国;;血清SYK水平和肺腺癌淋巴结受累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8期 |
5 |
张春旭;仇明;王强;;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CT评估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07期 |
6 |
梁志新,房振羽,陈宝玉;139例食管癌X线造影与CT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4期 |
7 |
黄鸿源,周国兴,张覃泉;直肠癌的CT分期与病理对照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2001年04期 |
8 |
张树桐,金朝林,谢元亮,王翔,肖建伟;31例胸内结节病的影像学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3年01期 |
9 |
段林灿;李高峰;黄云超;张勇;金重国;巫正伟;;血清VEGF-C和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01期 |
10 |
范觉昕,须同禄,许建铭,王宏,刘会秀;胰腺癌CT与B超诊断对照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年02期 |
11 |
华余强;夏维木;刘国保;方心华;;CT对晚期前列腺癌诊断价值(附16例报告)[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2 |
王东,熊明辉,张挽时,徐家兴;喉癌的CT分期(附91例 CT一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年02期 |
13 |
高正今;CT和胸片对肺癌及其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1995年03期 |
14 |
高靳,张健,肖壬川;膀胱癌的CT诊断及分期[J];成都医药;2000年04期 |
15 |
卢文彬;廖庆厚;叶学艺;曾康年;;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4期 |
16 |
郭有中,樊锐太,李国文,庆明轩,邢本敬;食管瘤外侵的CT征象及临床意义[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7年01期 |
17 |
胡祎,师晓天,周福有,马金山,冯瑞庆,李小兵,张卫民;腹部CT与B超对贲门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4期 |
18 |
张国桢,蒋海清,朱风,葛云明,郑海宁,颜嫣惠;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1992年01期 |
19 |
李瑛,邓晓琴,韩波;CT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20 |
任克!110001沈阳,张景荣!110001沈阳,马述胜!110001沈阳,叶茂奎!110001沈阳;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