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健脾平肝汤治疗肝郁脾虚证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顾春华  
【摘要】: 研究背景 眩晕是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此体验。资料显示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一般内科门诊患者中约5%有眩晕,耳鼻喉科患者中约7~15%,神经内科门诊有5~15%,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也有6~8%有眩晕症状。65岁以上门诊患者中30%有眩晕,80岁以上约40%;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而眩晕病因复杂,有30~40%却很难找到原因。西医治疗虽有一定得疗效,但缺乏个体性、特异性。需要中医的联合治疗。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发现眩晕发病多因风痰上扰所致,正如《眩晕病因病机及证类分析附3258例病例资料》报道辨证属痰湿上蒙1931人(59.27%),风阳上扰证702人(21.55%)。与目前发表的眩晕文献报道认为该病发病多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疗效评定相符。风痰上扰导致眩晕,目前发表的文章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或龙胆泻肝汤或自拟化痰熄风等中药从肝脾论治眩等,代表路志正、李新德、熊继柏等强调眩晕治疗责之于脾胃,而医家薛伯寿治疗眩晕比较突出的是肝郁脾虚证与少阳病证,周世章提出“无郁不作眩”。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资料、现代人的饮食工作情况,系统分析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认为风痰上扰,肝郁化火,肝火旺盛是现代人眩晕最常见的致病病机,确立“化痰熄风,健脾平肝,清肝泻火”法治疗风痰上扰眩晕。依据导师华荣主任医师传承运用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化痰定眩汤,治疗风痰上扰证眩晕。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广东省中医院本部及芳村分院脑病中心门诊及住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90例风痰上扰证眩晕患者作为观察病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随机分成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予相关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梅尼埃病等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化痰定眩汤口服,每日服2次,连服7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服用1-2疗程,设立西比灵胶囊10mg睡前口服为对照组,连服1周,并于试验前、试验1周、试验1月分别行眩晕及中医症状评分。最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目的 评价化痰定眩汤治疗风痰上扰证眩晕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 两组受试者试验后眩晕及中医症状,其自身前后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愈43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结论 化痰定眩汤治疗风痰上扰证眩晕患者有明确疗效,较与西比灵胶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艳娟,王行宽,胡国恒;犀羚合剂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2期
2 院建生;;从风痰论治高血压并发症[J];河南中医;2011年09期
3 杨秀芬;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100例小结[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年06期
4 赵梦华;林勉生;于乃芳;赵秀芳;李广英;;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1年11期
5 李宝玲;;化痰通腑法在缺血性脑中风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02年S1期
6 王烁;刘金民;;祛风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所致急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12期
7 刘孟安,阎玉伦;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56例临床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8 伍大华;杨维华;赵瑞成;肖波飞;王夏红;郑海;;抽秽平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07期
9 韩学杰;朱妍;陈捷;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09期
10 于春华;;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3期
11 李岚;张亦哲;吴艳春;;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12 黄启金,邬左莉;辨证治疗中风病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5年03期
13 黎杏群;贺双腾;罗团连;何泽云;张花先;彭泽春;梁清华;何纲;唐涛;;脑溢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5年02期
14 成杰辉;刘志龙;;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8年11期
15 王恰如;巩文娟;张永全;任丁;陈晓锋;王雷芳;;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1期
16 李长生,盛子敬,关新华,周丽敏,周次清;脑塞奇克口服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6年07期
17 尚炽昌;半夏白术天麻汤[J];家庭医学;1999年12期
18 孙丽红;;浅探活血化瘀法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国医论坛;2006年02期
19 黄焱明,陈艳芳,杨赶梅,潘腊梅,沈士芳,何士银;缺血性中风的脑CT、中医辨证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年05期
20 林勉生;赵梦华;于乃芳;耿喜淼;赵秀芳;;脑出血的中医辨证分型与CT间关系初探[J];中医药信息;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学杰;朱妍;陈捷;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2 韩学杰;朱妍;陈捷;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商发科;;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成杰辉;刘志龙;;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叶卫平;陈秀华;谭荣益;;中医急症常规辨证治疗中风中经络191例临床观察[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6 韩学杰;朱妍;陈捷;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7 董少龙;;120例脑梗塞病人证型与舌象分析[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杜侃;卢明;杜宝新;黄培新;;对中风病证候研究的思考[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文霖;;浅论中风的急性期辩证分型[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韩学杰;朱妍;陈捷;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临床学调查[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宝玲;王裕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眩晕证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高培阳;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郭礼;中风偏枯的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博涵;定眩蠲痛汤治疗无先兆偏头痛阴血亏虚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顾春华;健脾平肝汤治疗肝郁脾虚证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常青;祛风定眩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曾彦平;中药辨证施治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许锦奋;川芎嗪、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不同证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张娆;脂蛋白(a)、血脂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邓惠全;中青年缺血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与脑血管造影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孙照琨;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