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肥胖症的发病率迅速增高。患病率与日俱增,肥胖症不但影响美观,造成生活的不便,而且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肥胖症严重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肥胖症的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灸减肥因其具有方便、经济、有效而且无副作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应用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观察比较俞募穴体针与脾胃经穴针刺疗法的疗效,找出疗效更好的针刺减肥方法,表明这一配穴方法较单用俞穴或募穴是否具有更好疗效,应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加予配穴,也应结合传统补泻手法,强调得气才能达到治疗效应,形成合理的针灸处方,开展了本研究。
方法: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惠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减肥中心就诊的66例脾虚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肥胖症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3例患者,分别给予俞募穴体针与脾胃经体针疗法。治疗组:俞募穴体针组,脾虚湿阻型:选脾俞、章门为主穴,配足三里、丰隆等;肝郁气滞型:选肝俞、期门为主穴,配太冲、太溪等;对照组:脾、胃经穴体针组,选中脘、天枢、阴陵泉、三阴交为主穴,配足三里等。同时再配合局部围刺与临证加减穴位处方。临证加减处方:肠燥便秘者体穴加天枢、支沟;易饥饿者,加合谷、足三里;痰湿甚者,加丰隆、阴陵泉,自动发胖者,加肾俞、三阴交;月经不调者,加归来;产后肥胖,加曲泉、石门;下肢浮肿者,加水分、阴陵泉;肝郁气滞甚者,加太冲、三阴交,临床局部肥胖甚者再配合围刺手法与临证加减穴位处方。
治疗组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肥胖,两种证型均以俞穴募穴交替治疗,俞穴以补法为主,募穴以泻法为主,针刺深度依肥胖患者的高矮胖瘦而定,首先在患者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取1.5寸针灸针直刺或斜剌后,强调得气并行提插、捻转之补泻手法,针刺后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第二疗程开始改为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第三疗程改为一周一次,时间一个月;总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脾、胃经穴针刺治疗,针刺方法、疗程与治疗组相同:首先在患者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取1.5寸针灸针直刺或斜刺后,强调得气并行提插、捻转之补泻手法,针刺后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第二疗程改为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第三疗程改为一周一次,时间一个月;总共治疗三个疗程。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29例(87.88%)。对照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21例(63.64%)。
以上病例收集均随访6个月,疗效稳定。提示俞募穴体针组及脾胃经穴体针组,治疗总有效率以俞募穴体针疗法最好,在肥胖症指标上,治疗前后体重差及体重指数差和上臂周长差,二组治疗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俞募穴体针组治疗前后腰围差、腹围差及臀围差,与脾胃经体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由图5、6可知,俞募配穴体针组: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最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俞募配穴是常用的配穴方法之一,本研究以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肥胖症,无论是俞募配穴体针治疗或脾、胃经体针治疗均具有满意疗效,但在主要症状与肥胖症评价指标方面的改善上,俞募配穴体针疗法更有效。由图5、6表明,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肥胖患者的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又以肝郁气滞型肥胖症的俞募穴针刺疗效最显著。
人们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减肥,民以食为天,饮食过多是肥胖症的主因之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针刺治疗刺激体表腧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二脏同属中焦,在生理上有着密切关系。脾主运化,有赖于肝气疏泄,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运健旺;若脾运失健或脾虚湿蕴,也会影响于肝,致肝失疏泄,为“木克土”或“木乘土”;另一方面为“土侮木”。
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通过经络中医辨证,选以肝脾俞募穴及健脾疏肝之足三里、丰隆、太冲、太溪等配穴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可通调脾之运化,肝之疏泄,以达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所以,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肥胖患者,经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之后,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顺利达成减肥的目的。
俞募配穴可疏通气机,而针刺治疗能直接刺激经络,疏导经络气机,通过刺激经脉调理脏腑经络气滞,相对来说比补脏腑虚更快见效,因此,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脾虚湿阻与肝郁气滞型肥胖两个分型,以肝郁气滞型肥胖疗效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