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患者中医证型及演变规律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了解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总结糖尿病足住院患者伤口感染菌种及药敏特点,观察在中医中药干预下糖尿病足患者在死亡率、截趾率、截肢率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差异,研究糖尿病足患者在中医证型上的分布、演变规律和不同证型与病程、菌种及各种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优势及不足,为中医药在本病临床治疗及下一步科研上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对在广州市中医医院自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的糖尿病足住院患者进行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分级、创口感染菌种及其敏感药物、有否作截肢手术、有否作截趾术、是否合并冠心病、是否合并脑血管病、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血脂异常、是否合并糖尿病性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所有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全院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65人,共329例。其中男74人,女91人。死亡17人,死亡率10.30%。截肢8例,截肢率2.43%。截趾32例,截趾率9.73%。全院患者年龄平均(70.67±9.68)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0.25±8.11)年,糖尿病足病程平均(5.24±10.06)月,糖化血红蛋白平均(7.95±2.36)%,WAGNER.S分级以1-4级糖尿病足为主。并发症方面以合并高血压最多,占75.98%,其余并发症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性肾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脑血管病,分别占37.08%、30.09%、28.57%、23.40%和18.84%。全院共有228例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其中细菌170株,真菌8株,阴性41例,菌落未达标或标本污染9例。致病菌构成中则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为15种,共110株,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多。革兰氏阳性菌有15种,共60株,其中以缓慢葡萄球菌最多。全院致病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的敏感性普遍较低。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明显。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其次为替考拉宁、呋喃妥因;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匹宁敏感率最高,其次为阿米卡星。各证型的糖尿病足患者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感染菌种未见明显差异;而在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并发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糖尿病病程较其他证型长,且较易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的糖尿病足病程较其他证型长,且较易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的糖尿病足病程较其他证型短。“阳虚血瘀证”较易合并血脂异常。“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多在各证型互相演变过程中出现。
[结论]糖尿病足好发于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平均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具有降低截肢率的特点;而采取内外合治、全面综合治疗能把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进一步降低。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糖尿病足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早期作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足中医证型演变规律可能为:糖尿病足初起多以“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为主,然后随糖尿病病程延长、合并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而多向“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演变;或随糖尿病足病程延长、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多向“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演变;在证型互相演变过程中多出现“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而“阳虚血瘀证”则贯穿糖尿病足病程的始终。重视日常住院病案书写、完善住院患者相关检查、寻找完善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日后中医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