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研究

吴健雄  
【摘要】: 目的: 探讨在骨质疏松症过程中证型的演变过程;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激素、细胞因子、骨钙素、骨密度八个指标的相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最佳分类;八个指标中证型判断最佳指标;激素、细胞因子、骨钙素、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把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四个中医证型辨证,由两个副主任医师共同判断证型,收集肾阳虚组21例、脾肾阳虚组20例、肝肾阴虚组21例、气滞血瘀组23例,共85例。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八个指标:E2(雌二醇)、T(睾酮)、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a)、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OPG(骨保护素)、BGP(骨钙素)、BMD(骨密度)。DXA测定L2-L4正位骨密度。资料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使用SPSS17软件统计。 结果: ①按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最终气滞血瘀顺序,E2、T、IGF-1、OPG、BMD下降,IL-6、TNF-α、BGP上升。 ②指标E2、IL-6、BGP、BMD在三个虚证与气滞血瘀存在统计学意义;指标TNF-α、IGF-1在肾阳虚和肝肾阴虚与气滞血瘀存在统计学意义;三个虚证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提示在E2、IL-6、TNF-α、IGF-1、OPG、BPG指标中,虚证(脾肾阳虚、肾阳虚、肝肾阴虚)与实证(气滞血瘀)存在显著差异,从数据分析,E2、IL-6、TNF-α、IGF-1、OPG、BPG、BMD在虚证中,均值95%可信空间分别是(68.01-80.75)(pmol/L)、(27.23-42.35)(ng/dl)、(19.91-30.07)(ng/ml)、(35.39-46.55)(μg/L)、(115.39-146.09)(pg/ml)、(2.82-3.26)(μg/L),(0.590-0.618)(g/cm2);E2、IL-6、TNF-α、IGF-1、OPG、BPG、BMD在实证中,均值95%可信空间是(32.93-54.16)(pmol/L)、(69.09-112.57)(ng/dl)、(35.47-65.80) (ng/ml)、(17.08-32.03)(μg/L)、(82.59-117.81)(pg/ml)、(3.75-4.86)(μg/L)、(0.425-0.466)(g/cm2)。 ③对四个证型判别分析,肾阳虚的正确率是57.1%,脾肾阳虚的正确率是50%,肝肾阴虚的正确率是23.8%,气滞血瘀的正确率是95.7%;虚证与实证进行判别分析,虚证的正确率是93.5%,实证的正确率是95.7%。 ④E2、IL-6、TNF-α、BGP、BMD在四个证型中分别聚类出虚证和实证,而T、IGF-1和OPG指标不能聚类出虚证和实证,八个指标聚类出五类:促进成骨细胞和抑制破骨细胞的E2、OPG、IGF-1,雄性激素T,促进破骨细胞活性的细胞因子IL-6、TNF-α,成骨细胞产生的代表骨转换的BGP,骨矿含量BMD。 ⑤因子分析可以把证型继续分类为三个类型,以不同指标为重点,肾阳虚主因子1在E2、IL-6、IGF-1,主因子2在TNF-α、BGP,主因子3在T、OPG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脾肾阳虚主因子1在E2、IL-6、IGF-1、OPG,主因子2在TNF-α、BGP,主因子3在T、IGF-1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肝肾阴虚主因子1在E2、OPG、BGP,主因子2在IL-6、TNF-α、IGF-1,主因子3在T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气滞血瘀主因子分析:软件提供前3公因子作为主因子,因为其累积贡献率为0.73,主因子1在TNF-α、IGF-1、BGP,主因子2在E2、OPG,主因子3在T、IL-6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⑥指标的相关性:E2与T、IGF-1、OPG正相关;E2与IL-6部分负相关;E2与TNF-α、BGP负相关;T与IGF-1正相关;T与BGP负相关;IL-6与TNF-α、BGP部分正相关;IL-6与IGF-1、OPG部分负相关;TNF-α与IGF-1部分负相关;TNF-α与BGP部分正相关;IGF-1与OPG部分正相关;IGF-1与BGP部分负相关;OPG与BGP部分负相关;BMD与E2、IGF-1部分正相关;BMD与IL-6、TNF-α、BGP部分负相关,相关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随着骨质疏松症由轻到重,证型从肾阳虚,继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最终气滞血瘀。 ②八个指标中E2、IL-6、TNF-α、IGF-1、BPG能分辨虚证和实证证型,E2在268.01-80.75 (pmol/L), IL-6在27.23-42.35 (ng/dl), TNF-α在19.91-30.07 (ng/ml), IGF-1在35.39-46.55 (μg/L), BPG在2.82-3.26 (μg/L), BMD在0.590-0.618 (g/cm2)范围可以认为是虚证;E2在32.93-54.16 (pmol/L), IL-6在69.09-112.57 (ng/dl), TNF-α在35.47-65.80 (ng/ml), IGF-1在17.08-32.03 (μg/L), BPG在3.75-4.86 (μg/L), BMD在0.425-0.466 (g/cm2)范围可以认为是实证。 ③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最佳分为虚证和实证。 ④E2、IL-6、TNF-α、BGP、BMD最佳区分虚证和实证。 ⑤每个证型有三种针对不同靶点(指标)的治疗方法,肾阳虚治疗可分三类,一类是针对E2、IL-6、IGF-1,二类是针对TNF-α、BGP,三类是针对T、OPG;脾肾阳虚治疗分三类,一类是针对E2、IL-6、IGF-1、OPG,二类是针对TNF-α、BGP,三类是针对T、IGF-1指标;肝肾阴虚治疗分三类,一类针对E2、OPG、BGP,二类是针对IL-6、TNF-α、IGF-1,三类是针对T;气滞血瘀治疗分三类,一类是针对TNF-α、IGF-1BGP,二类是针对E2、OPG,三类是针对T、IL-6。 ⑥八个指标可分五类:促进成骨细胞和抑制破骨细胞的E2,、OPG、IGF-1;雄性激素T;促进破骨细胞活性的细胞因子IL-6、TNF-α;成骨细胞产生的BGP;骨矿含量BMD。八个指标相关性:E2与T、IGF-1、OPG正相关;E2与IL-6部分负相关;E2与TNF-α、BGP负相关;T与IGF-1正相关;T与BGP负相关;IL-6与TNF-α、BGP部分正相关;IL-6与IGF-1、OPG部分负相关;TNF-α与IGF-1部分负相关;TNF-α与BGP部分正相关;IGF-1与OPG部分正相关;IGF-1与BGP部分负相关;OPG与BGP部分负相关;BMD与E2、IGF-1部分正相关;BMD与IL-6、TNF-α、BGP部分负相关,相关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宏兴;黄红;刘洪江;章恒;;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中医;2007年12期
2 吴健雄;黄崇博;蔡桦;赵可伟;刘庆思;;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性激素、骨钙素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年06期
3 廖怀章;孙江波;刘绪银;;骨质疏松症中医定性证候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0年05期
4 陈伯钧,张敏州;心绞痛不同证型心律失常发作类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1期
5 赵明珠;;子宫内膜癌中医证型的影像分析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周福生;黄志新;劳绍贤;罗琦;黄烈平;吴惠英;;30例食管溃疡的临床资料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0年04期
7 曹修亮;陆小左;张海军;黄晓玲;;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辨证与脉象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年09期
8 朱伟;罗金艳;黎才海;;胃癌中医证型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7年03期
9 丁爱娟;钱静;;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年06期
10 刘静秋;;冠心病的中医病理因素分析及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2期
11 李少东;李红山;冯琴;胡义扬;;脂肪肝中医证型分类的文献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年04期
12 颜芳;张敏州;郭力恒;唐光华;陈全福;王磊;杨广;赵立诚;;冠状动脉介入特征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13 裴强;王晓素;;中医治疗脂肪肝研究述要[J];医学综述;2008年24期
14 吴宁;郭艳芳;程航;李冬梅;于婷儿;李秀琴;;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IL-6和IL-8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年01期
15 杨麦广;曹学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激素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1期
16 朱(门辟)疆;解冰;;慢性肾小球疾病心钠素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年04期
17 庞薇,卞国本;小儿肺炎X线征象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01期
18 胡雪珍,恽敏;渗出性胸膜炎中医证型的X线表现[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19 潘志恒,陈国浩,梁九根,王连源,卢献平;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与核素胃排空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年03期
20 陈平,胡红,王明月,蒋亚非,叶灵英,白晓雪;女性盆腔肿块超声征象与中医证型关系初探[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喆;唐福康;;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调查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伟;宋建平;李瑞琴;苏丹华;;肺纤维化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莺;王春凤;;Ⅱ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铭涵;陈琴;高玲;林平;;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5 司富春;刘紫阳;岳静宇;;近30年来临床淋巴瘤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高天舒;晏丽丽;王英娜;;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嵩;张世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中医证型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8 凌琪华;张晓东;陈建杰;徐文杰;郭静;;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SF-36量表的关系[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江;侯键;谢明国;郑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特点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10 陈维文;张广中;姜春燕;刘瓦利;瞿幸;王萍;;吸烟、饮酒与银屑病病情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健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郭帮富;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细胞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陈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证型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李显红;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马元;通补并用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曾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敏感性和中医证型的关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任献国;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和尿Podocalyxin的关系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曹学伟;骨质疏松症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及早期干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黄兰媖;台湾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世林;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刚;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环;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1年
3 徐鸽;老年代谢综合征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非;微小病变肾病PNS激素敏感性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孙建春;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双源CT结果、炎症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蔡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及发病诱因的调查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华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周志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QTc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杨晓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10 刘丽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内镜微观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松伟;骨质疏松症患者谨防冬季骨折[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2 孟刚;预防骨质疏松症从年轻时做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3 王金山;年轻女孩也患骨质疏松症[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熊迎;抗骨质疏松症长效新药面世[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蒲昭和;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表现[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6 记者 李涛;预防维生素D和钙缺失迫在眉睫[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7 吴晓静;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意的事项[N];山西科技报;2004年
8 蒲昭和;易患骨质疏松症是什么人[N];民族医药报;2002年
9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别让骨头变“酥”了[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叶哲伟;预防骨质疏松 贯穿生命始终[N];家庭医生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