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

冯夏婷  
【摘要】: 3——7岁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以Dodge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是攻击研究的理论前沿,这个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找出攻击的内部调节机制;解释认知调节机制怎样控制攻击反应;揭示在对特定的社会情境的攻击反应中所存在的发展的和个体的差异与特殊的调节模式有着怎样的相关;证明特殊的调节模式怎样使个体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以及随时间的变化保持稳定等。目前该理论的支持者的研究还远远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也着眼于支持并丰富社会认知理论。 在社会认知理论的诸多研究领域中,近期最受关注的是关于归因水平对攻击的影响、关于儿童对攻击意图的认知水平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和关于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以及差异的稳定性,已有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释还不完善。我们的研究不仅关注这些重要领域,同时我们还关注其它可能影响儿童攻击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我们假设,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的过程首先取决于他对别人行为的意图认知,当别人还没有做出任何行为时,攻击性儿童通常容易根据环境中发生的事情去判断别人具有攻击性意图,当别人做出某些行为时,攻击性儿童又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做攻击性归因,并对别人的行为作攻击性预期,然后攻击性儿童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取向,并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社会认知模式影响攻击性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对别人评价的认知,并使儿童产生认知偏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攻击性行为模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图示来表示这个模式: 摘 要 二 攻击性儿蜇的行为模式 一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研究来检验这个假设的模式。 在实验一中,我们研究了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在攻击性导向、 非攻击性导向下的意图认知倾向。我们设计了两个图片故事,故事中的小 孩最后的行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攻击别人,一种是不攻击别人,两个故 事中的一个是有攻击别人的意图的,另一个是没有攻击别人的意图的,让 两组儿童分别判断这个儿童可能做出的行为。我们通过这个实验来研究攻 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童对意图的认知是否有区别,同时也研究被试在攻击性 意图和非攻击性意图两种情况下的区别,以及年龄因素对意图认知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明,小班和中班的两类儿童没有区别,但是到了大班,两 类儿童则有区别,非攻击性儿童能正确认知其意图(即不攻击别人)的人 数居多,而攻击性儿童却是不能正确认知其意图的人居多,攻击性儿童无 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是选择报复性的攻击别人的行为。我们推断,当儿童具 有了判断别人行为意图的能力时(小班和中班儿章不具有判断别人行为意 图的能力),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判断为攻击性意图,即使别 人的行为根本没有攻击性意图,而非攻击性儿章则能做出较客观的判断。 关于3一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3 在实验二中,我们研究了两类儿童在攻击性导向、非攻击性导向下的 攻击性预期。我们设计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儿豪有意地 伤害了别人,然后提供其他一些类似的情境,让被试儿童判断该儿章会做 出怎样的行为。正确的反应是,儿童应作出攻击性行为预期。另一个故事 是关于一个儿童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然后提供其他一些类似的情境,让被 试儿童判断该儿童会做出怎样的行为。正确的反应是,儿童应作出非攻击 性行为预期。 我们设计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秦的行为预期 能力是否有区别,同时也研究被试在应该作出攻击性行为预期和应该作出 非攻击性行为预期两种情况下的行为预期是否有区别,以及年龄因素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故事需要孩子做攻击性的行为预期的时候,无论是 哪个年龄班,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之间差别都不大。而当故事需要 作非攻击性的行为预期的时候,小班和中班的攻击性儿童与非攻击性儿童 没有区别,这时候大部分儿童都是选择符合社会规范的答案,基本上不具 有正确的行为预期能力;但是到了大班,则有明显区别,攻击性儿重命中 靶子的人只有3人,而非攻击性儿童则有6人能命中靶于。这个结果说明 非攻击性儿童的行为预期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正常地发展,尤其是在大 班迅速地发展,而攻击性儿童的发展情况则要比非攻击性儿童滞后一些。 结果同时说明,当故事需要被试作攻击性行为预期时,攻击性儿童与非攻 击性儿童没有差异,但是,当故事需要被试做非攻击性行为预期时,攻击 性儿童则表现出仍然作攻击性行为预期的倾向。也就是说,攻击性儿童在 任何情况下,都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作攻击性预期。 在实验三中,我们研究了两类儿童社会观点采择水平的差异。我们采 用了Chandler和Greenspand的“攻击故事”来进行研究。这个图片故事 是使用最广泛的社会观点采择测验工具。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研究了攻击性 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否有区别,以及年龄因素的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晓娟,冯维;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J];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Z1期
2 应惠君;找回迷失的路标——攻击性儿童心理辅导一例[J];黑龙江教育;2003年Z4期
3 张利萍,王美芳;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4 David G.Perry;Louise C.Perry;Paul Rasmussen;王耘;;攻击的社会性认知学习的调节[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年01期
5 寇彧,谭晨,马艳;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6 刘慧玲;余林;;学业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1期
7 汪瑜;;基于心理学的人性观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8 耿晓伟,郑全全;自我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年01期
9 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10 李妍;贾林祥;;试析心理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11 李志勇;;内隐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2 王智;江琦;张大均;;网络成瘾者的启动效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13 陈莉;;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浅议信任文化生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4 刘电芝;马前广;杨会会;;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15 徐伟;孔令玲;;论幼儿心理理论的教育[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16 孙立云;社会认知的心理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7 辛自强,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18 张蕾;;由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比较《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05期
19 韦庆旺;俞国良;;问责:社会心理学不可忽视的概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0 闫斐;谭媛媛;;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波;李夫转;;社会认知中的相关性维度与有意遗忘现象[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力平;;焦虑、抑郁症状个体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罗跃嘉;;社会认知的脑成像研究[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昕亮;;宗教信仰与心理治疗:社会认知的角度[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赵玉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社会认知-行为模型探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姚雪姣;武建芬;;基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教育实践探索与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朱丽雯;刘惠军;;儿童心理理论与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姚莉;邵智;赵斌;;整合疗法干预儿童孤独症社会认知的临床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妍;;试析ToM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昌明;合作行为与经济学中的互补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值珍;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朝旭;社会判断的内隐和外显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宗宏;形式和内容图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文本理解的交互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许光全;虚拟社会信任评价及管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周念丽;自闭症幼儿社会认知实验及干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竹;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攻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纪林芹;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科生;工读学生攻击性绘画治疗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强;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社会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朱玲;社会认知抑郁患者大脑两半球协同功能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王娟;Wilson病患者的社会认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赵凯;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炳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梁兰;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安秋玲;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发展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翁美玲:自杀臆想让人间变阴暗[N];北京科技报;2006年
2 际平;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赵凌;“人口准入”风波检视中国社会认知[N];南方周末;2005年
4 高斌;法商:一个亟待全社会认知的“热词”[N];检察日报;2006年
5 杨保众;让社会认知路政执法[N];中国交通报;200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刘翔雕塑之争说明了什么[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民营医院:“广告风”当休矣[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让社会认知中国水利的窗口[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记者  肖莹 刘蛟;破土迎春作秀京城[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文硕;全球康:未来的认知之路[N];中国纺织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