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花生长、花色素苷积累及CHS、DFR基因表达的光调控研究
【摘要】:
花器官决定之后,花器官各部分的生长和花色形成是花卉观赏品质形成的两大主要因素,受多种环境因素和发育信号的调控,其中光是最主要的外部调节因子。研究花生长和花色素苷积累的动态过程和调控机制对阐明花后期发育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如何提高花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非洲菊(Gerbera Hybrida)是世界流行的五大切花之一,是研究复杂花序花发育的理想材料。本文将非洲菊花的后期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P1~P6),在建立花序和最外轮舌状花(ray floret,rf)离体培养系统的基础上,比较了花生长、花色素苷积累和CHS、DFR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研究光对花瓣生长及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和调控机理;对糖和GA_3影响花生长、花色素苷积累及CHS、DFR基因表达也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活体花序发育过程中,花生长与花色素苷积累同步增加,P6期花序完全开放时,花生长量最大,rf花瓣花色素苷含量在花刚开放时(P5)最高;rf花瓣的CHS、DFR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花色素苷积累的变化趋势一致。
2、将P2期花序或rfs小花进行离体培养,在3%蔗糖+8g/L琼脂的培养基上,花序和rfs都可以生长和积累花色素苷,但花生长量和着色比活体条件下降低。离体花序和rfs的生长和着色必需有糖的存在。代谢性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对rfs花色素苷积累有效,非代谢性的甘露醇和山梨醇作用不明显。
3、活体花序在早期(P1、P2)被遮光后,花生长和rf花瓣花色素苷积累受到显著抑制;早期遮光后,在花发育后期去除遮光,不能恢复生长和着色。实验表明,光在花发育早期起关键作用,后期花的生长和着色对光的依赖性不大。在花序和rf的离体培养系统中,光对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与活体系统中的结果相似。活体系统中光对花序和rf生长和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呈显著相关,而离体系统中,相关性不明显。
4、活体系统中,P1期遮光后在P3期去遮光,CHS、DFR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在花序离体培养系统中,曝光可诱导rf花瓣的CHS、DFR基因表达,增加花色素苷积累;花序离体后暗培养超过3d,光的诱导能力逐渐减弱,说明对于花色素苷的积累和
C月万、D尸况基因表达,存在最适宜的光诱导期。
5、对活体和离体系统的rf花瓣中叶绿体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在花发育的P1、PZ期,
if花瓣表皮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多,叶绿体结构完整;P3期叶绿体的基粒开始解体;
遮光或黑暗中叶绿体都发生解体的现象。光合作用抑制剂DCMU可抑制离体培养
的PZ期if花瓣花色素昔合成及C月污、刀不天基因表达。我们推测,光合作用可能仅
在花发育早期起作用;花发育后期,光主要通过光受体介导的光形态建成反应调节
花色素昔的积累。
‘、不同光质的影响研究表明,蓝光对if花瓣中花色素昔积累及C祛夕、刀F况基因表达
的诱导作用最强。为了研究光受体的存在部位,我们将活体花序完全遮光,植株叶
片暴露在光下,花的生长和着色受到抑制;而将植株叶片完全遮光,花序暴露在光
下,花生长和着色可以进行;在活体或离体系统中,去除花序苞片也不影响花的生
长和着色;此外,rfs离体培养时,其生长和花色素昔积累同样受光的严格调控。
这些结果证明,对于光调控的非洲菊花色素昔积累,if本身是光信号的接收器官。
7、离体花序和rf的正常生长和着色必需有光和糖同时存在,代谢性的蔗糖对花色素
昔积累的作用最大;GA3在花序培养中对花色素普积累无明显影响,而在rf培养
中,GA3仅在光下促进花色素昔积累。
8、实验发现,在花序和rf的离体培养系统中,GA3明显促进if花瓣和表皮细胞的纵
向伸长:光对if花瓣和表皮细胞的横向扩展和纵向生长伸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
|
|
|
1 |
丁跃林!222344;非洲菊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J];北京农业;2000年10期 |
2 |
陆继亮;;云南非洲菊种苗生产商“抱团”闯市场[J];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09期 |
3 |
曹嘉喜,胡静;非洲菊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年03期 |
4 |
杨波,康明;非洲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5 |
徐立,李克烈,李志英,赖齐贤,张秀娟;非洲菊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热带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6 |
;灌水重复使用对非洲菊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3期 |
7 |
张池,莹莹;温室非洲菊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农技服务;2000年09期 |
8 |
张成;切花非洲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02年07期 |
9 |
赵国华;;时尚盆花非洲菊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开发;2002年07期 |
10 |
魏锋玉,刘赞群,袁小强,马道勤;切花非洲菊的生产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5年02期 |
11 |
郭成宝,高年春,陈卫宇,张宁宁;非洲菊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12 |
华小平;;非洲菊日光温室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南方园艺;2009年02期 |
13 |
冯玉民;张英;;非洲菊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
14 |
唐前瑞,谭艳云,于晖;多效唑对非洲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5 |
那伟民,王立忠;非洲菊的盆栽技术[J];吉林蔬菜;2000年01期 |
16 |
许彩霞,孙成林,薛炜,张继武;非洲菊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年S1期 |
17 |
张连梅;日光温室非洲菊的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02年03期 |
18 |
张大栋,马鸿翔,汤日圣,童红玉;引进非洲菊品种在南京大棚栽培的适应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19 |
郭成宝;非洲菊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01期 |
20 |
庄应强,潘明军;非洲菊及其繁殖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
|